
亦作“ 佉樓 ”。1. 佉盧蝨吒 的省稱。《出三藏記集》卷一:“昔造書之主凡有三人,長名曰 梵 ,其書右行,次曰 佉樓 ,其書左行,少者 蒼頡 ,其書下行。” 清 趙翼 《題百體壽字》詩:“佉樓剏畫演貝葉, 勃泥 進表寫木皮。” 清 黃遵憲 《和鐘西耘庶常津門感懷詩》:“昔聞 靺鞨 歌西樂,今見 佉盧 制左書。”
(2).借指橫行書寫的文字。 黃質 《題朱生君實延齡遺墨》:“佉盧旁行競 歐 化,變色風雲驚叱咤。” 潘飛聲 《寄塵社兄寄示海天詩話率題二十八字志佩》詩:“君為廣大教化主,重譯佉盧作正聲。”
“佉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佉盧是“佉盧虱咤”(或“佉樓蝨吒”)的省稱,原指古代印度西北部的一種文字系統,即“佉盧文”(Kharoṣṭhī)。這種文字的特點是從左向右橫向書寫,與梵文的右行書寫方向不同。
曆史背景
佉盧文最早見于公元前3世紀的阿育王碑銘,用于書寫印度俗語,後傳播至中亞及中國西域地區(如樓蘭、于阗)。它在絲綢之路上曾廣泛使用,但約7世紀後逐漸消亡。
文化關聯
在漢語文獻中,“佉盧”常被借代指異域文字或橫向書寫形式。例如清代黃遵憲詩句“佉盧制左書”即用此意。
注音與拼音:
例句參考:
“昔造書之主凡有三人……次曰佉樓,其書左行。”(《出三藏記集》)
若需進一步了解佉盧文字符或曆史演變,可查閱語言學或絲綢之路文化相關研究資料。
《佉盧》(qū lú)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人」字旁和「木」字旁,總共包含12個筆畫。
這個詞語的來源較為複雜,早在古代漢字中已經出現,最早的記載出自《廣韻》。一種解釋是指諸葛亮的谥號,用以表示其智慧的象征。另一種解釋是指華佗的别號,标示其醫術的卓越。無論哪種解釋,都與這兩位曆史人物的聰明才智或者醫術高超有關。
在繁體字中,「佉盧」的寫法相似,隻是「木」字旁上方多了一個「攴」字旁,形狀更為複雜一些。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佉盧」字則以「須」(須)字作為頭部的構造,下方為「阝」字旁,象征笨重和沉實之意。這種構造給人以穩固堅實的感覺。
以下是一些關于「佉盧」的例句:
1. 他小小年紀就能用「佉盧」一詞形容他的聰明才智。
2. 她的醫術高超,有些人甚至将她比作現代的「佉盧」。
「佉盧」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佉盧笫(qū lú zǐ):指諸葛亮的後代或追隨者。
2. 佉盧醫(qū lú yī):指醫術出衆的人。
3. 華佗(huá tuó):提到了「佉盧」一詞時,大部分人會聯想到華佗。
與「佉盧」相近的詞語有「聰明」、「智慧」、「睿智」等。
與「佉盧」相反的詞語有「愚笨」、「愚昧」、「無知」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