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的意思、蚌埠市的詳細解釋
蚌埠市的解釋
在安徽省北部、淮河中遊,京滬、淮南兩鐵路交會處。相傳因盛産河蚌而得名。1947年設市。人口718萬(1995年)。向為淮河流域水陸交通與物資集散中心。名勝古迹有龍子河、湯和墓等。1975年建有新淮河大橋。
詞語分解
- 蚌的解釋 蚌 à 生活在淡水裡的一種軟體動物,介殼長圓形,表面黑褐色,殼内有珍珠層,有的可以産出珍珠:蚌胎(指珍珠)。 蚌 è 〔蚌埠(?)〕地名,在中國安徽省。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蚌埠市是安徽省下轄的地級市,名稱源于其地理特征與曆史功能,具有鮮明的漢語語源特色。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其含義:
一、“蚌埠”字義解析
-
蚌(bèng)
- 本義:指淡水軟體動物“河蚌”,殼可産珍珠。《說文解字》釋為“蜃屬”,形聲字,從“蟲”,“豐”聲。
- 引申義:因蚌埠地處淮河沿岸,曆史上盛産河蚌,故以“蚌”為名,象征物産特征。
-
埠(bù)
- 本義:碼頭或商港。《漢語大詞典》釋為“停船的碼頭,亦指商業城鎮”。
- 地名應用:因蚌埠自古為淮河重要水運樞紐,故以“埠”體現其交通與商貿功能。
二、地名由來與曆史沿革
蚌埠因“采蚌集埠”得名,最早見于明代《鳳陽府志》,稱“蚌埠集”。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後,因其位于淮河碼頭與鐵路交彙處,迅速發展為商貿重鎮,1947年正式設市。名稱完整保留了“蚌類繁盛之碼頭”的原始語義。
三、文化象征與城市定位
- “珠城”别稱:源于古代采蚌育珠産業,象征城市曆史文脈(《蚌埠市志》)。
- 現代釋義:作為皖北中心城市,“蚌埠”一詞承載了“以水興商、因路而盛”的地理文化内涵,被收錄于《中國地名語源詞典》。
四、權威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埠”字釋義。
-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蚌”字解析。
- 《蚌埠市志》(方志出版社):曆史沿革與地名考據。
- 《中國地名語源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城市命名依據。
- 安徽省民政廳官網:行政區劃沿革記錄。
(注:部分古籍文獻無直接線上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或圖書館平台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蚌埠市是安徽省下轄的地級市,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信息
- 地理位置:位于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遊,地處秦嶺-淮河地理分界線,黃淮海平原與江淮丘陵過渡帶,北接宿州,南連淮南、滁州,東鄰江蘇宿遷,西靠亳州、淮北。
- 名稱由來:因盛産河蚌得名,别稱“珠城”。史載為“古采珠之地”,故有“珍珠城”美譽。
二、曆史與建制
- 設市時間:1947年正式設市,是安徽省首個設市的地級市。
- 曆史地位:民國時期曾是安徽軍政府駐地和鳳陽縣政府駐地。
三、城市地位與發展
- 區域定位: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區中心城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合肥都市圈成員,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改革試驗區核心城市。
- 經濟特色:綜合性工業基地,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片區之一。
四、行政區劃與人口
- 轄區:下轄4區(蚌山、禹會、淮上、龍子湖)、3縣(懷遠、固鎮、五河)。
- 面積與人口:總面積約5951平方千米,2022年常住人口約330.9萬人。
五、交通與文化
- 交通優勢:京滬、淮南鐵路交會,蚌埠港為淮河第一大港,華東重要交通樞紐。
- 文化特色:名勝包括龍子湖風景區、湯和墓等;方言屬中原官話。
附:常見誤讀
- 正确讀音:蚌埠(bèngbù),常被誤讀為“bàngfù”。
如需更詳細數據(如經濟指标),可參考安徽省統計局或蚌埠市政府官網。
别人正在浏覽...
敗行搬嘴爆表保路運動報送玢璘不純侈慢初露鋒芒從長商議膽道系統到時颠擠凋耗雕喪厄急副食高冏慣用語瑰怪孤唳國祯合謀橫徵暴賦後成後患無窮晃昱呼韓賤累結結實實脊肋靜婉腰敬業樂羣饑穣舊貫積薪厝火忼慨逵澤廪糧龍學盧照鄰馬鬃木處呶拏内秀黏蟲浦溆遷刻起來青燈青镂管辁車全知全能收贍水精毬水窮山盡挖耳當招文丑武陵川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