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吳越同舟的意思、吳越同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吳越同舟的解釋

吳 人與 越 人共乘一舟。《孫子·九地》:“夫 吳 人與 越 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孔叢子·論勢》:“ 吳 越 之人,同舟濟江,中流遇風波,其相救如左右手者,所患同也。”後因以“吳越同舟”比喻雖有舊怨,但當同遭危難,利害一緻之時,也須互相救助,共同努力。如:值此民族危亡之際。國人應本吳越同舟之義,共赴時艱。參見“ 風雨同舟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吳越同舟”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核心含義與團結協作相關,具體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典故出處


三、用法與延伸

  1. 適用場景:多用于描述政治、商業或人際交往中,因共同利益或威脅而暫時合作的場景()。
  2. 情感色彩:含褒義,強調放下分歧、顧全大局的智慧()。
  3. 語法功能:常作賓語或定語,如“雙方應秉持吳越同舟的精神”()。

四、現代啟示

該成語提醒人們:在危機面前,個人或群體的矛盾應讓位于共同利益。例如抗日戰争時期,國共兩黨曾“吳越同舟”聯合抗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孫子兵法》原文或權威成語詞典(如、4、6)。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吳越同舟

吳越同舟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原本敵對的各方,在面對共同的困難時,必須團結一緻、共同合作才能克服困難。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口和舟,各部首的筆畫數分别是4畫和6畫。

《吳越同舟》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曆史上的戰國時期。戰國時期,吳與越是兩個相鄰的國家,經常互相發生沖突。有一次,吳國攻打越國,越國遇到了巨大的困難。但吳國君主吳王夫差卻為了自己的個人私利,沒有上前幫助越國,最終導緻越國失敗。這個故事後來演變發展成為了成語“吳越同舟”,用來形容原本敵對的各方在共同面對困難時的緊密合作。

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吳越同舟」。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寫法略有不同。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成語“吳越同舟”的“舟”字在上面有一個“舛”的字形。而且在明代以前,“舟”字的右邊沒有“日”字旁,而是一個“目”字旁。後來,在明代以後,“舟”字的右邊加了一個“日”字旁。

一個例句中可以使用這個成語的是:“面對疫情的蔓延,各國應該放下利己主義,吳越同舟,共同合作,共同應對。”

與“吳越同舟”相關的組詞有:“合作”、“團結”、“協作”等。

與“吳越同舟”相近意義的詞有:“同舟共濟”、“衆志成城”。

與“吳越同舟”相反意義的詞是:“各行其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