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獸名。能食火、排洩火。《西湖二集·祖統制顯靈救駕》:“ 吳堪 道:‘這是黃犬,怎生叫做“蝸鬥”?’妻子道:‘果是蝸鬥,妾怎敢欺着官人?’ 吳堪 道:‘此物有何用處?’妻子道:‘此物能食火,食火之後,放出糞來也是火。若知縣相公要責罰你時,你連叫“蝸鬥救我”三聲,管情無事。’”
“蝸鬥”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傳說或文學作品中,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蝸鬥”指傳說中的獸類,具有以下特性:
在明代小說《西湖二集·祖統制顯靈救駕》中,蝸鬥被描述為一種護主靈獸。故事中,吳堪之妻稱家中黃犬為蝸鬥,并提到其特殊功能:“若知縣相公責罰你時,連叫‘蝸鬥救我’三聲,管情無事。”。
注:該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作為文學或文化研究中的生僻詞存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西湖二集》原文或古代神獸相關文獻。
蝸鬥(wō dǒu)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蝸牛的尺寸,也可指代非常微小的事物或數量。它引申出一種形容形狀短小的容器物品的意義。
《康熙字典》中将蝸鬥的部首分别是蟲和鬥,并且共有11個筆畫。
蝸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織造工具。早期的蠶織機是用來織造緞綢的,類似一個窄長的鬥井。蠶蛹在鬥井中生長,所以鬥井也被稱為蝸鬥。
繁體字為蝸鬥。
古代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蝸鬥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蝸」的上方是「虍」的形狀,下方是「亞」的形狀。
1. 這隻蝸牛真小,簡直和蝸鬥一樣大小。
2. 我們學校食堂的飯盒很特别,形狀像個蝸鬥。
蝸牛、蝸居、蝸行、蝸縮、蝸居等。
蝸牛的意思可以近似作為蝸鬥的同義詞,用來形容微小的事物。
對立的詞彙如大、寬、廣、巨大等,與蝸鬥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