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旗裝鞋。因其為木制高底,故名。底高有五分、八分至三寸五分、四寸數種,高底作花盆形,低底作船形。《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更兼他身子輕俏,手腳靈便,聽得婆婆説了,答應一聲,便興興頭頭把個肚子腆得高高兒的,兩隻三寸半的木頭底兒咭噔咯噔走了個飛快,從外頭進了二門。”
“木頭底兒”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清代旗裝鞋的實物
指清代滿族女性穿的一種木制高底鞋,具有以下特點:
二、引申的成語含義
在部分語境中,該詞被用作形容詞性成語,比喻思維或反應遲鈍,帶有貶義。例如形容人“像木頭底兒一樣不靈活”。不過此用法多見于特定方言或文學表達,日常使用較少。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清代服飾文化,可參考、2、4等來源;成語用法詳見。
《木頭底兒》是一個北京方言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愚笨、木頭的樣子,缺乏靈活、機敏。相當于普通話裡的“呆闆”、“蠢笨”。
《木頭底兒》的拆分部首是“木”和“⼜”。
《木頭底兒》的筆畫數量為9畫。
《木頭底兒》是北京方言中的一個俚語,出自民間口頭傳承。人們用這個詞來形容某人行動遲鈍、思考遲緩,類似于生活中行動遲鈍的木頭一樣。
《木頭底兒》的繁體字是「木頭底兒」。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暫未查到《木頭底兒》的具體古漢字寫法。
1. 他一動就像個《木頭底兒》,完全沒有靈活性。
2. 别跟他解釋了,他就是一個《木頭底兒》,聽不明白。
組詞:木人、木頭腦、木癡。
近義詞:木讷、拙笨、呆闆。
反義詞:聰明、機智、敏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