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蠻橫無理,動辄發怒。《論語·陽貨》:“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惡理多怒。” 劉寶楠 正義:“注以‘惡理’訓戾,‘多怒’訓忿……乖戾則多違理,故注雲惡理。”《後漢書·應劭傳》:“裁以軍令,則忿戾作亂;制禦小緩,則陸掠殘害。”《梁書·敬帝紀》:“騁智辯以飾非,肆忿戾以害物。”
(2).忿恨。 宋 蘇轼 《大臣論下》:“今君子又從而疾惡之,是以其謀不得不深,其交不得不合,交合而謀深,則其緻毒也,忿戾而不可解。”《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分明是 方氏 平日心腸狠毒,元自與虎狼氣類相同,今在屋後獨居多時,忿戾滿腹,一見妾來,怒氣勃發,遂變出形相來,恣意咀啗,傷其性命。” 章炳麟 《複仇是非論》:“牛以角觸,馬以足踶,象以鼻捲,有時亦能殺6*人也,而多由不勝忿戾之心以至行殺,未嘗因以為利,故人之稱牛、馬、象者以為仁厚之蟲。”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忿戾漢語 快速查詢。
“忿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èn lì,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蠻橫無理,動辄發怒
指性格乖張暴戾,常因小事表現出激烈的憤怒,缺乏理性克制。例如《論語·陽貨》中提及:“今之矜也忿戾”,何晏注“惡理多怒”,強調其違背常理的暴躁特性。這類用法多用于描述因偏激而失控的情緒狀态。
深刻的忿恨
側重指内心積壓的怨恨或仇視,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如蘇轼《大臣論下》提到“忿戾而不可解”,形容因長期不滿導緻的難以化解的敵意。
以上解釋綜合了《論語》、蘇轼等經典用例及詞典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側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