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稱號。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 江 南輕重,各有謂號,具諸《書儀》;北人多稱名者,乃古之遺風,吾善其稱名焉。”
“謂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涉及古代文化語境,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謂號”指被稱作或尊稱的名號、稱號,常用于對人物、事物或地域的特定稱謂。該詞由“謂”(稱作)和“號”(名號)組成,強調通過特定名稱表達尊崇或标識身份。
古籍記載
最早見于北齊顔之推的《顔氏家訓·風操》,其中提到江南地區根據身份差異賦予不同稱謂,而北方則多直呼其名,體現了地域文化差異。
使用場景
古代多用于禮儀場合,如官銜、尊稱或地名别稱。例如“谥號”可視為一種“謂號”,用于對逝者的評價性稱號。
現代漢語中,“謂號”使用較少,但類似概念仍存在于特定領域,如學術頭銜(“院士”)、榮譽稱號(“勞動模範”)等。
例句:江南方言中保留的某些古稱,如“吳侬軟語”中的“吳”即古時對江南的謂號。
需注意,“謂號”不同于普通稱呼,通常帶有正式或文化意涵。
謂號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被稱號、被尊稱的稱號。下面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謂號的構成部分是“讠”和“兌”,其中“讠”是指聲音,表示和言語相關,“兌”則表示接受、接納。根據中國漢字的筆畫規律,謂號的總筆畫數是12。
謂號源自古代的儒家禮制,作為對受封拜訪者或貴族的尊稱,表達對其地位和成就的敬意。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擴展到其他的領域,用來表示被人們普遍稱呼或尊重的稱號。
在繁體字中,謂號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謂號」。
在古代,謂號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舊字形是「謂虎」,表示被人們尊稱的稱號。後來,經過演變和規範化的過程,字形逐漸變為現在的形态。
他因為在學術界有卓越的貢獻,獲得了“學術大師”的謂號。
這個職位代表着權力和榮譽,是業界的至高謂號。
謂號具有衍生詞語的使用,比如“尊謂號”、“榮譽謂號”等。
與謂號近義的詞語有“稱號”、“尊號”等,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互換使用。
與謂號相對的反義詞有“貶號”、“辱號”等,這些詞語表示對人們地位和身份的貶低或羞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