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若遊龍的意思、矯若遊龍的詳細解釋
矯若遊龍的解釋
常用于形容書法筆勢剛健,或舞姿婀娜。同“矯若驚龍”。
詞語分解
- 矯的解釋 矯 (矯) ǎ 糾正,把彎曲的弄直:矯正。矯形。矯治。矯世(矯正世俗)。矯情(故意違反常态,表示與衆不同)。矯枉過正。 假托:矯命。矯诏。矯虔(官吏假托上命掠奪百姓的財物)。 強壯,勇武:矯健。矯捷。
- 遊龍的解釋 .遊動的蛟龍。《後漢書·皇後紀上·明德馬皇後》:“前過 濯龍 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遊龍。” 明 何景明 《望郭西諸峰有懷昔隱兼發鄙志》詩:“遊龍戢淵鱗,翔鷺振雲翮。” 胡鄂公 《辛亥
專業解析
"矯若遊龍"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身姿或動作矯健優美、靈活迅捷,如同遊動的龍一般充滿力量和韻律感。其詳細解析如下:
一、字面與引申義
- 字面拆解:
- 矯: 本義為使曲變直,引申為強壯、勇武、敏捷之意。如《說文解字》釋“矯”為“揉箭箝也”,後引申出“強貌”。
- 若: 如同,好像。
- 遊龍: 遊動中的龍。龍在中國文化中是力量、尊貴和變化莫測的象征,“遊龍”特指其蜿蜒靈動、自由無拘的姿态。
- 整體釋義: 形容人或物的姿态、動作(尤其指動态)強健有力、輕盈迅捷、流暢優美,具有龍行雲布雨般磅礴又靈動的氣勢與美感。常用于贊美書法筆勢、武術身法、舞蹈動作或人的體态風度。
二、出處溯源
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對書法藝術的贊譽,後擴展至其他領域:
- 核心出處: 一般認為源自對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書法的評價。唐代房玄齡等撰《晉書·王羲之傳》記載:“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此處“驚龍”與“遊龍”意境相通,均強調其書法筆力遒勁、變化靈動如龍。
- 後世演變: “矯若驚龍”逐漸演變為更常用的“矯若遊龍”,廣泛用于形容各種矯健優美的姿态和動作。
三、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 解釋為“矯健之姿像遊龍飛舞”,明确其核心在于形容姿态的矯健優美。
- 《現代漢語詞典》: 釋義為“形容身姿或動作矯健優美”,點明了其應用對象和核心特征。
四、用法與示例
- 應用場景:
- 書法繪畫: 形容筆走龍蛇,氣勢磅礴而流暢。
- 武術舞蹈: 形容身手敏捷,動作剛柔并濟,行雲流水。
- 人物儀态: 形容人(尤其指身姿挺拔、動作利落者)氣宇軒昂,舉止灑脫。
- 自然物象: 有時也用于形容山勢蜿蜒或水流奔騰的壯美姿态。
- 示例:
- 他的草書筆走龍蛇,矯若遊龍,令人歎為觀止。
- 舞台上,舞者騰挪翻轉,身姿矯若遊龍,盡顯力與美。
- 将軍騎于馬上,身形挺拔,策馬奔馳時矯若遊龍。
參考資料來源:
- 《說文解字》線上查詢 (釋“矯”): 漢典 - 矯
- 《晉書·王羲之傳》原文參考: 國學導航 - 晉書·王羲之傳 (請注意此為古籍原文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釋“矯若遊龍”): 漢典 - 矯若遊龍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 (此為權威工具書官方介紹頁)
網絡擴展解釋
“矯若遊龍”是一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書法筆勢剛健有力,或舞姿婀娜靈動,也可引申為形容人物姿态輕盈優美。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書法領域:形容筆觸剛勁流暢,如遊龍般富有韻律和生命力。
- 舞蹈或姿态:多用于贊美舞姿輕盈柔美、動作行雲流水,或女子體态優雅靈動。
二、出處與演變
- 最早關聯:源自《晉書·王羲之傳》中的“矯若驚龍”,形容王羲之書法筆勢飄逸有力。
- 明确出處:明代梅鼎祚《玉合記·義姤》首次使用“矯若遊龍”一詞,原文為:“看他矯若遊龍,超逾集烏……是好舞也。”。
三、用法與示例
- 文學描寫:如“他的書法矯若遊龍,每一筆都充滿張力”。
- 藝術評價:用于舞蹈、武術等表演藝術的評價,例如:“她的舞姿矯若遊龍,令人歎為觀止。”。
四、近義詞與特點
- 近義詞:矯若驚龍、行雲流水、翩若驚鴻。
- 核心特點:強調動态美與力量感的結合,既有“矯健”的剛毅,又有“遊龍”的柔韌。
總結來看,這一成語通過“龍”的意象,将自然界的靈動與人類藝術、形體的美感相融合,成為中文裡兼具畫面感和贊譽色彩的經典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把玩北門之管卑讓祊田敝房并事避正寝猜忤成羣結夥赤埴叢惡皴理大奸似忠道道地地動畫片兒反比販肆伏雌概心篙工耕力供銷關生卦氣悍狡亨奮涸魚烜烈火燒驕日醮水教學法旌孝酒仙牢饩連鬓胡須良規留言簿龍髯攀泣猛可農人泡騰培風頗梨情癡秋羅遒上弱蒂色然聲偶殊勳異績四海昇平思慕宿道遐琛險誕閑聒消弭瞎說白道系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