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典志的意思、典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典志的解釋

記載典章制度的文章和書籍。古書如《禮記》中的《王制》、《月令》、《明堂位》等篇,《史記》八書、《漢書》十志,及十通、會典、會要等,均屬典志性質。《三國志·魏志·程昱傳》:“遠覽典志,近觀 秦 漢 ,雖官名改易,職司不同,至于崇上抑下,顯分明例,其緻一也。” 金一 《文學觀》:“一曰典志,掌故是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典志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用法兩個層面解析:

一、核心釋義

“典” 本義指重要的文獻、法則或規範(《說文解字》:“典,五帝之書也”),引申為經典性、權威性的典籍;“志” 原意為記錄、記載(《釋名》:“志,記也”),後特指記述地方風物、制度的文體。

“典志” 合并後指:

  1. 記載典章制度的文獻:專用于記錄國家禮儀、律法、職官等制度規範的典籍,如《通典》《文獻通考》均屬典志體史書。
  2. 史書分類體裁之一:與紀傳體、編年體并列,以制度史為核心的史書體例,強調系統性彙編典章沿革(來源:《辭海》第七版“典志體”條目)。

二、曆史語義演變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定義:“典志,記載典章制度之書。”
  2. 《中國曆史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院)指出:“典志體肇始于《史記》八書,至《通典》确立體例,以‘分門别類,統貫古今’為特征。”

“典志”是以制度史為核心的專業性著述體裁,兼具文獻分類意義與史學方法論價值。其釋義需緊扣“典章制度”這一核心,并關聯中國史學傳統脈絡。

網絡擴展解釋

“典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典籍與志書的合稱
    “典”指古代典籍(如經書、文獻),“志”指記載曆史、地理、人物等的志書。兩者結合後,既可指代文獻書籍的集合,也可引申為形容博學多才的人。

  2. 典章制度的記載
    在曆史學中,“典志”特指記錄曆代典章制度的文章或書籍,例如《禮記》中的《王制》《月令》,《史記》的“八書”、《漢書》的“十志”,以及《通典》《文獻通考》等“十通”類著作。


二、使用場景


三、典型例子

  1. 《通典》(杜佑):首部典制通史,涵蓋曆代政治、經濟制度。
  2. 《文獻通考》(馬端臨):系統整理上古至宋代的典章制度。
  3. 會典與會要:如《唐會要》《明會典》,彙編單一朝代的制度條文。

四、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内容,可參考《通典》《文獻通考》等原著或相關學術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闇黮白發蒼顔邦祿本恉裱糊匠不即草上飛長訣潮絲絲穿心出門應轍賜杖打理點涴笃笃喃喃對年哽塞宮葉觀成皓蒼紅袖添香黃眉翁虎螭降降見危授命借篷使風旌賞卷首刊石刻下空院闊天闊地連錢草立地成佛浏如鹿鳴客縷金麻絙碼字撓壞排球運動排牙披展普覃侵染任身三才箭商陸申椒守直束發冠探賞婷婷嫋嫋統天微徑文戲享清福消煞效物斜封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