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納的意思、拜納的詳細解釋
拜納的解釋
(1).亦作“ 拜内 ”。奉獻;敬繳。《戰國策·趙策一》:“今有城市之邑七十,願拜内之於王,惟王才之。”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六:“ 聰 曰:‘常住錢不敢私貸。貧僧積下幾文起坐,盡數分付足下,勿以寡見阻。’取下五十索。 聰 曰:‘幾日見還?’生指期拜納。”《三國演義》第四六回:“ 孔明 曰:‘隻消三日,便可拜納十萬枝箭。’”《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我是行路的,錯過了宿頭,要借老爹這裡住一夜,明早拜納房金。”
(2).接受的敬詞。 郭沫若 《集外·批評--欣賞--檢察》:“‘盛氣的指摘’隻要指摘得在理,在寬容為懷的作家,我認為是應當拜納。”
詞語分解
- 拜的解釋 拜 à 表示敬意的禮節: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拜忏。禮拜。回拜。 恭敬地:拜托。拜謝。拜讀。拜别。拜谒(.拜見;.瞻仰陵墓、碑碣)。 行禮祝賀:拜年。拜壽。 用一定的禮節授與某種名義或職位,或
- 納的解釋 納 (納) à 收入,放進:出納。藏污納垢。 接受:采納。笑納。納谏。 享受:納福。納涼。 繳付:納稅。 補綴,縫補;現多指密密地縫:納鞋底。 姓。 繳出吐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拜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拜納”由“拜”和“納”組成:
- 拜:古代行禮動作,表示尊重或順從;
- 納:接受、接納。
組合後核心含義為恭敬地接受或奉獻,既可用于表達對他人意見的尊重,也可指代物品的敬獻。
二、詳細解釋
-
奉獻、敬繳
常見于古代文獻,如《戰國策·趙策一》中“願拜内之於王”,指将城邑恭敬獻給君王。
現代例句:布萊克“拜納”襯衫紐子(象征解除束縛,奉獻誠意)。
-
接受的敬詞
用于謙遜地接受他人意見或饋贈。例如郭沫若提到“指摘在理時,作家應當拜納”。
三、使用場景
- 曆史語境:多用于政治、禮儀場合,如進獻領土或接受批評。
- 現代用法:較少見,偶見于文學或正式表達,強調謙恭态度。
四、補充說明
- 近義詞:敬獻、笑納(接受時);
- 反義詞:拒絕、推辭。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奉獻”還是“接受”,并注意現代使用中多帶書面或修辭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拜納(bài nà)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手(扌)和土(⺆),共有11個筆畫。這個詞源于古漢語,表示一種以手為基礎的動作,即向土地行禮或者向神明敬拜。
在繁體字中,拜納的寫法為拜納。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拜納的基本意義一直沒變。它是由手部的“拜”和土部的“納”組合而成。
以下為拜納的例句:
1. 他向土地拜納,以示敬意。
2. 我們要拜納神明的恩賜。
與拜納相關的組詞有拜神、敬拜、祭拜等。
與拜納意義相近的詞語有頂禮、膜拜、崇拜等。
拜納的反義詞可以是不敬、蔑視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幫助!如果您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