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禮讓的意思、禮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禮讓的解釋

[give precedence to sb. out of courtesy or thoughtfulness;comity] 守禮謙讓

詳細解釋

守禮謙讓。《論語·裡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邢昺 疏:“禮節民心,讓則不争。” 晉 葛洪 《抱樸子·诘鮑》:“衣食既足,禮讓以興。” 唐 韓愈 《祭馬仆射文》:“束其弓矢,禮讓優優。”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禮讓”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定義與核心含義

禮讓指以禮貌和謙虛的态度主動謙讓,體現對他人的尊重與關懷。其核心是“守禮謙讓”,既包含禮儀規範,也強調内在的謙遜品德。


二、傳統價值與文化淵源

禮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觀,最早可追溯至《論語·裡仁》中“以禮讓為國”的論述,強調通過禮節約束民心、減少争端。古代思想家如葛洪、韓愈等也多次提及禮讓對社會和諧的促進作用。


三、使用場景與行為體現

  1. 日常生活:如行人過馬路時機動車禮讓行人,公共場合主動讓座等。
  2. 社交互動:在人際交往中避免争執,如謙讓資源、禮貌待人。
  3. 社會治理:古代提倡以禮讓治國,現代則延伸至文明禮儀建設。

四、語言結構與詞性


五、近義詞與反義詞


例句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論語》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禮讓:意義與來源

《禮讓》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表示在行為、言語等方面彼此謙讓、讓步。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示”部和“米”部,拆分部首為“礻”和“示”,筆畫分别為4畫和7畫。

這個詞的來源有待進一步考證,但根據現代漢語語料庫的分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在古代,人們通過遵循禮儀準則來展示自己的謙恭和尊重。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這個字的寫法也略有變化,有時以繁體形式“禮讓”呈現。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例如,在 "禮讓" 這個詞的古代寫法中,"示"字在左邊的位置,"米"字在右邊,這與現代漢字的排列方式不同。

例句

1. 和諧社會需要每個成員之間互相禮讓、互相謙讓。

2. 在交通擁堵時,大家應該相互禮讓,從而減少************的發生。

3. 作為領導,應該帶頭禮讓他人,樹立榜樣。

組詞

禮貌、讓步、敬讓、無私奉獻等。

近義詞

尊重、忍讓、和諧、寬容。

反義詞

傲慢、自私、争吵、不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