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祭告的意思、祭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祭告的解釋

古時國有事,祭神而告之。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二:“天子為元元祈福,遣大臣分行祭告。”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 乾隆 庚辰,奉使祭告嶽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祭告是漢語中由"祭"與"告"構成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向神靈或祖先禀告重大事項并舉行祭祀儀式的行為。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最早見于《尚書·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的記載,其中"柴"即祭天儀式,隱含着向天地禀告巡狩之功的意味。

從構詞法分析,"祭"字甲骨文作"",象手持肉獻于神主之形,本義為以牲禮敬神;"告"字金文作"",從口從牛,表示以犧牲禱告神明。二字組合形成遞進式複合動詞,強調祭祀行為與禀告目的的雙重内涵。

在具體使用場景中,祭告包含三個要素:一是祭祀對象為神靈或祖先,二是禀告内容多為國家大事或家族要務,三是遵循特定禮儀程式。《禮記·王制》載"天子将出,類乎上帝",說明古代帝王出征前必行祭天告廟之禮,這種制度化的儀式至今仍在黃帝陵公祭等傳統文化活動中延續。

現代漢語中,該詞的語義場已擴展至非宗教領域,如"祭告英靈""祭告先賢"等用法,但核心仍保持通過儀式性行為表達重大信息傳遞的特征。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漢語詞典》釋義,其基本義項為"舉行祭祀向神靈或祖先報告",在語義演變中始終保持着莊重、正式的語用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祭告”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重要儀式,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通過祭祀儀式向祖先或神明表達敬意、感恩或祈福,常見于國家大事或重要活動前的宗教性告示。核心目的是通過儀式實現人與神靈、祖先的溝通。

二、曆史背景

  1. 官方用途:古代國家遇重大事件(如新帝登基、祈福消災)時,帝王會派遣大臣主持祭告儀式。例如清代陳康祺《郎潛紀聞》記載康熙曾“遣大臣分行祭告”。
  2. 文獻記載:該詞在《明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等古籍中多次出現,說明其曆史淵源。

三、使用場景

四、文化意義

祭告不僅是宗教儀式,更是維系宗法制度、傳承孝道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了古代“天人感應”的思想。例如台灣回歸時,同胞曾通過祭告黃帝陵宣告重歸祖國。


提示:如需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案例,可參考《郎潛紀聞》《隨園詩話》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曉鮑人抱素懷樸背恩負義倍兒悖然别異捕鼠茶匙茶末扯篷沖洗淳光大資産階級遞夫鍛練分朗朗鬼臘澒湧懷思緩悠悠換喻豁閜僭號踐跚羁縻衛所金簴久替開元錢婪取老番雷厲風飛靈霞陵霄流寇率更毛口茂學内家平縣淺知怯耎窮兒暴富榮伸飾非拒谏石杠守司水監蒜薹潭竹通會退稿橢圜拖人下水土朱溫文儒雅無生理仙廚寫心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