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reak]∶折斷
不知誰把新栽的樹苗撅巴了
(2) [revive by massage or limbering up]∶人昏厥時,按摩、活動肢體使蘇醒
他已死了,再撅巴也沒用
硬。《兒女英雄傳》第七回:“我今兒怎麼碰見你們姐兒們都是這麼撅巴棍子似的呢!”
"撅巴"是一個漢語方言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一、基本釋義
形容僵硬狀态
指物體或肢體硬挺不靈活,如《兒女英雄傳》第七回中“撅巴棍子似的”比喻人僵直不自然。此義項在《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中被列為主要解釋。
動作性含義
二、構詞分析
“撅”本義為翹起或折斷(如“撅嘴”“撅樹枝”),而“巴”在此處為詞綴,無實義。組合後形成方言色彩濃厚的動詞或形容詞。
三、使用建議
該詞多用于北方方言及文學作品中,現代标準漢語較少使用。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确認其含義,如《兒女英雄傳》中為形容詞用法,當代口語可能偏向動作性含義。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漢語詞典》《兒女英雄傳》等權威文獻及方言研究資料。
撅巴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某人或某個物體顯得扁平、沒有充實感,或者指一個人不滿地翹起嘴巴。
撅巴的拆分為手和巴兩個部首,總共有6個筆畫。
撅巴最早出現在方言中,後來逐漸流行于全國範圍。它的音韻和意義經過長期的使用發展而來。
撅巴的繁體字為「撅巴」,和簡體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不斷的演變和變革。對于「撅巴」這個詞,沒有具體的古代寫法,因為它是一個比較新的詞彙。
1. 他撅巴着嘴巴不肯接受失敗。
2. 這個枕頭撅巴扁扁的,一點兒彈性都沒有。
3. 她一聽到這個消息,臉頓時撅巴了起來。
撅嘴、撅起、撅起來、撅起嘴巴
扁、平、癟、塌
鼓起、鼓起來、鼓鼓囊囊、飽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