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一種紀年法。 唐 周存 《太常新複樂懸冬日薦之圜丘賦》:“繩五元以氣應,考八能而術全。” 前蜀 杜光庭 《衆修甲子醮詞》:“輒因六甲之辰,五元之首,同誠勵志,瀝懇祈恩。”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書煙波釣叟歌後》:“《五行大義》雲:‘九宮别以己亥為元首,分為五元。初己亥六十年天元,次六十年地元,次人元,次河元,次海元,亦紀年所用。’”
“五元”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紀年法
指一種以“五元”劃分時間周期的傳統方法,每元代表60年,分為天元、地元、人元、河元、海元,共五元(即300年)。這一用法在唐代文獻如周存的《太常新複樂懸冬日薦之圜丘賦》及清代俞正燮的《癸巳類稿》中均有記載。
哲學與醫學中的五元素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紀年法的文獻細節,可參考《癸巳類稿》等古籍記載。
《五元》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事物的元素或構成要素有五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這個詞來描述事物的構成或組成部分。
《五元》這個詞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五”和“元”。其中,“五”是一個基本部首,表示數字五;“元”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原始或根本的意思。在書寫時,首先書寫“五”的部分,然後再書寫“元”的部分。
《五元》一共有八個筆畫。首先,寫下橫起的一畫,代表一;接着從上到下寫三個豎起的一畫,代表三;然後寫一個橫向的一畫,代表五。最後,撇下一個斜向下的一畫,代表元。
《五元》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将物質的組成要素分為五個,因此形成了《五元》這個詞。《五元》在繁體中的寫法為「五元」。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五元》在古代的寫法為「五員」,其中“五”和現代寫法一緻,而“員”即為“元”的古代寫法。古代的寫法強調對事物構成或組成的關注,也體現了古代人們對事物本質的理解。
以下是幾個關于《五元》的例句:
與《五元》相關的組詞有:
與《五元》近義的詞語有:五個要素、五個組成部分。
與《五元》相反的詞語有:單一元素、少于五個要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