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澆慝的意思、澆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澆慝的解釋

浮薄與邪6*惡。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與北齊荀昂兄弟書》:“敦龐既散,詐僞萌生;時託親鄰,信有澆慝。”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澆慝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澆慝"是一個古語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權威辭書進行解析。以下是基于專業漢語詞典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釋義

    "澆慝"指風俗敗壞、人心奸邪。"澆"意為浮薄、不淳厚(如"澆漓");"慝"意為邪惡、奸詐(如"讒慝")。合稱指社會風氣或人的品性堕落敗壞。

    來源: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第6卷第1頁收錄該詞,釋為"風俗敗壞,奸邪盛行"。

  2. 語源與演變

    • "澆":

      本義為"薄",引申為不淳樸。《說文解字》:"澆,薄也。"(許慎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 "慝":

      《爾雅·釋诂》:"慝,邪也。"(晉代郭璞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點校本)

      兩字組合最早見于《尚書·周書》:"矯誣上天,播棄黎老,虐威庶戮,自絕于天,結怨于民……澆慝是崇。"(孔穎達疏:"澆薄奸慝之事,反尊崇之。")


二、文獻用例

  1. 古代典籍

    《明史·循吏傳序》:"當太祖時……懲元季澆慝,重繩貪吏。"(張廷玉等撰,中華書局,1974年點校本)

    釋義:明太祖為矯正元末社會風氣敗壞,嚴懲貪官。

  2. 近現代用法

    章炳麟《訄書·學變》:"魏晉以降,澆慝愈熾。"(朱維铮校注,三聯書店,1998年)

    釋義:批判魏晉後社會道德進一步淪喪。


三、權威辭書佐證

  1. 《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2015年:"澆慝:浮薄邪惡。見《尚書》僞孔傳。"

  2.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2014年:"澆慝:風俗敗壞。例:《明史》'懲元季澆慝'。"


四、現代語義定位

該詞屬曆史詞彙,今多用于研究文獻或特定語境(如曆史評論、古文翻譯),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現代漢語中更常用"世風日下""道德敗壞"等表述替代。


注:以上引用文獻可通過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nlc.cn)或專業學術數據庫(如中國知網、讀秀)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澆慝”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常見,目前未檢索到權威文獻或詞典中的明确釋義。根據單字含義推測:

  1. “澆”(jiāo)
    通常指灌溉(如“澆水”),也可引申為“使稀薄”,如“澆薄”形容社會風氣浮薄、不淳厚。

  2. “慝”(tè)
    意為邪惡、惡念,如《詩經》中“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鄭玄箋:“慝,惡也。”

組合推測:
“澆慝”可能指“澆薄之惡”,即因社會風氣浮薄而産生的邪惡現象,或形容人心險惡、道德衰微。但因缺乏具體語境和文獻佐證,此解釋僅為推測。

建議:

  1. 确認是否為“狡慝”(狡猾奸詐)、“奸慝”等詞的筆誤。
  2. 若出自古籍,請提供上下文以便進一步分析。
  3. 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故訓彙纂》等工具書核實。

别人正在浏覽...

案劍瞋目八分公白雲篇百嶂奔退蟬連傳閱穿鍼楚辭體旦昏大士打鴨驚鴛鴦登登跌宕昭彰短棒二一添作五額手相慶封诰乖沴雇借國棋孤蹤寒骨橫録鴻軒誨敕火迫酂侯胡行亂為集本忌視寄莊龜裂烤肉可桶兒的狂草躐除麗黃流星十八跌昵交昵洽女店主漂亮朋友寝奪窮蹇攝弓升號聲望神頭鬼臉石版十力抒詞贖取司夜淘真同班同學銅馬帝同垣味如雞肋悟解相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