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傳說中的神鳥。鳥身鹿頸。《文選·張衡<東京賦>》:“龍雀蟠蜿,天馬半漢。” 薛綜 注:“龍雀,飛廉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推蜚廉” 裴駰 集解引 晉 郭璞 曰:“飛廉,龍雀也,鳥身鹿頭者。”
(2). 晉 時 赫連勃勃 寶刀名。制作極巧,下為大環,以纏龍為之,其首鳥形。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三》:“并造五兵,器鋭精利,乃鹹百鍊為龍雀大鐶,號曰 大夏 龍雀。銘其背曰:古之利器, 吳 楚 湛盧, 大夏 龍雀。” 宋 蘇轼 《以雙刀遺子由子由有詩次其韻》:“寶刀匣不見,但見龍雀環。” 清 吳偉業 《恭紀聖駕幸南海子遇雪大獵》詩:“君王羽獵近 長安 ,龍雀刀環七寶鞍。”
“龍雀”一詞在古籍和傳說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形象特征
龍雀被描述為鳳凰的一種,擁有鳥身鹿頸(或鹿頭)的奇異形态。幼年時形似普通水鳥,成年後展開巨大的黑色羽翼,可遮蔽日月星辰,且一旦起飛便不再降落,象征兇猛與孤獨。
文化象征
在秦漢神話中,龍雀被認為是風神“飛廉”的化身,與燕子(古稱玄鳥)可能存在關聯。東漢張衡《東京賦》中“龍雀蟠蜿,天馬半漢”一句,表明它曾作為銅制神獸陳列于皇宮,與“天馬”對應。
晉代名刀
十六國時期,赫連勃勃曾命人鑄造名為“大夏龍雀”的寶刀,刀身刻有龍紋,刀首為鳥形,并以大環裝飾,工藝精湛。《水經注》記載其銘文“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彰顯其地位。
後世引用
宋代蘇轼詩句“寶刀匣不見,但見龍雀環”,清代吳偉業“龍雀刀環七寶鞍”,均以“龍雀”代指名貴兵器,體現其文化影響。
需注意,“龍雀”在不同文獻中的形象略有差異,部分記載可能融合了神話演變與曆史器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東京賦》《水經注》等古籍原文。
《龍雀》是一個指代古代傳說中神奇生物的詞語。它用來形容一種半龍半雀的神秘鳥獸,具有龍的特質和雀鳥的特點。
《龍雀》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龍的“龍”部和雀的“隹”部。總共有17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神話傳說。龍和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都有特殊的地位,被視為吉祥、神秘和神聖的象征。
繁體字《龍雀》與簡體字《龍雀》中的“龍”和“雀”稍有不同,但意思和發音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以《龍雀》為例,其中的“龍”在古代寫作“竜”,而“雀”在古代寫作“隺”。
他的羽毛宛如龍雀一般燦爛奪目。
音律龍雀、神駿龍雀、威風龍雀
龍鳥、鳳凰、奇鳥
凡鳥、雞鴨、普通鳥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