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獨孤部的意思、獨孤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獨孤部的解釋

匈奴 部落之一。《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元年》:“ 代王 什翼犍 使 白部 、 獨孤部 南禦 秦 兵,皆不勝。” 胡三省 注引 令孤德棻 曰:“ 魏 氏之初,三十六部,其先 伏留屯 者,與 魏 俱起,為部落大人,遂為 獨孤部 。”參見“ 獨孤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獨孤部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部落之一,主要活躍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鮮卑族的重要分支。該部落在曆史文獻中常與拓跋部關系密切,對北魏政權的建立具有重要影響。以下從漢語詞典及曆史文獻角度對其詳細釋義:


一、詞源釋義

“獨孤”作為部落名稱,源于鮮卑語譯音。在《魏書·官氏志》中明确記載:“獨孤氏,後改為劉氏。”其本義可能與鮮卑語中“神”或“首領”相關,象征部族的尊貴地位。該部以“獨孤”為姓氏,後逐漸漢化融入中原姓氏體系。


二、曆史沿革

  1. 起源與分布

    獨孤部屬鮮卑拓跋聯盟,初居陰山以北(今内蒙古中部),後隨拓跋鮮卑南遷至代北地區(今山西北部)。《資治通鑒》載其曾依附代國,為“鮮卑三十六國”之一。

  2. 與北魏的關系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幼年因部族内亂避難于獨孤部,受其首領劉庫仁庇護。後獨孤部成為北魏建國的重要軍事力量,并因功被列為“宗室十姓”之一。

  3. 姓氏演變

    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時,獨孤部改姓為“劉”。隋唐時期,部分族人恢複“獨孤”姓氏,如隋文帝皇後獨孤伽羅、唐高祖李淵之母獨孤氏等均出自該部。


三、文化影響

獨孤部作為鮮卑與漢文化融合的代表,其姓氏在唐代成為關隴貴族集團的核心姓氏之一。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統計,獨孤氏在唐代共出宰相三人,門第顯赫,印證了該部族在中古社會的持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魏書·官氏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資治通鑒·晉紀》(司馬光,中華書局)
  3. 《北史·匈奴宇文莫槐傳》(李延壽,中華書局)
  4. 《中國姓氏大辭典》(袁義達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
  5.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歐陽修,中華書局)

(注:因部分古籍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來源為權威出版物;電子文獻可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等古籍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獨孤部是五胡十六國時期活躍于中國北方的遊牧部落,其具體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1. 族源屬性
    獨孤部屬于匈奴後裔的分支,是匈奴在漢化過程中形成的三十六部之一。該部落與北魏(鮮卑政權)有密切關聯,其先祖伏留屯曾作為部落大人與北魏共同崛起。

  2. 曆史記載
    據《資治通鑒》記載,代王拓跋什翼犍曾派遣獨孤部與白部共同抵禦前秦軍隊,但未能取勝。這一事件發生于公元376年,反映了獨孤部在北方政權軍事活動中的參與。

  3. 部落地位
    獨孤部作為北魏早期的重要盟友,在鮮卑政權擴張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胡三省注引令狐德棻的記載指出,該部落屬于北魏初期的核心三十六部之一。

  4. 名稱演變
    “獨孤”一詞可能源于匈奴語譯音,後逐漸演變為姓氏。該部落成員在北魏漢化政策下多改漢姓,如劉姓(如劉羅辰)。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部落的詳細活動軌迹及與北魏的關系,可查閱《魏書》《晉書》等原始文獻,或通過的學術解析獲取擴展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八十一種好八月黃本根蔽惑婢仆欂盧布護餐室岑牟常儀侈奢春享逴跞德薄能鮮點收逗徹跺擡繁博蜂潰逢迎垓下貫隼鬼歗暵赫河伯健兒豭貜牋麻競爽金粟紙酒壜戢心兩周瀝膽抽腸躶體毛蟲祖密葺葺男子漢大丈夫挪窩兒頻蹙齊紫诠發權利紉緝人老心不老榮品生鄙牲刍省油燈伸要食不甘味釋老詩運書意甜浄天廟天足通達谙練五狄想要韅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