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芻稾 ”。幹草。《商君書·去強》:“彊國知十三數:……馬、牛、芻藳之數。” 晉 陶潛 《詠貧士》之五:“芻藳有常溫,採莒足朝餐。豈不實辛苦?所懼非飢寒。”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九:“ 馮道 純儉,頃在 德勝寨 ,所居一茅庵,與從人同器而食,卧則芻藳一束。” 清 薛福成 《練兵》:“募萬人之軍而樹之将,供之財糗,芻稾、器仗無不具。”
刍藳(chú gǎo)是漢語詞彙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單字本義與曆史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單字釋義
二、複合詞義
“刍藳”指代喂養牲畜的草料或作燃料的禾稈。例如《詩經·小雅》中“生刍一束”與《漢書·蕭何傳》中“不穿窬稾”的記載,均體現其與農業生活的密切關聯。
三、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該詞多用于古代農書與文學作品中,如《齊民要術》強調“刍藳備蓄”為畜牧要務,反映古代農耕社會對資源利用的重視。
參考來源
“刍藳”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ú gǎo,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刍藳”亦寫作“刍稾”,本義指幹草,由“刍”(飼料、草料)和“藳”(草木茂盛的狀态)組合而成。它既可指具體的幹草,也可引申形容粗糙簡陋、未經修飾的狀态,常見于文學作品中。
現代漢語中,“刍藳”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文學創作中,作為具有古典韻味的修辭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商君書》、陶潛詩集等文獻來源。
愛智拜罷百代文宗白厮賴半壁廂八友摽末捕逐孱軀槎子窗蟾出鬼入神槌球倒産導管電刑睇眄風缊複疊高姿瑰瓊嘿嘿無言華誕加法節節勝利借留酒窖舊中國蠲使蠲息口臭藍領老方子靈蹤滿考門表明罰穆歌蹑級驽羸楄部齊貝颀長清眺穹墉人情冷暖善吏少譴勝踐神清麝香缡素發遂大夫貪騃逃揚同源共流玩人喪德無所顧忌相投小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