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抱琵琶的意思、抱琵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抱琵琶的解釋

語出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後因以比喻女子改嫁或移情他人。 清 李漁 《蜃中樓·義舉》:“若不是逼抱琵琶,怎顯他節操冰霜。” 清 俞蛟 《潮嘉風月記·麗品》:“詩曰:‘含顰憶昔侍尊前,麗服明妝似水仙。今日相逢卿老矣,不堪回首問當年。不抱琵琶過别船,芳心與石一般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抱琵琶"是漢語中具有文學意象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抱"指用手臂圍持物體,《漢語大詞典》釋為"用手臂圍住";"琵琶"是彈撥樂器,《中國樂器志》記載其形制為"四弦、梨形共鳴箱"。組合後字面指懷抱琵琶樂器的動作。

二、文學引申義 該詞經白居易《琵琶行》"猶抱琵琶半遮面"詩句獲得深層文化意涵。《唐詩鑒賞辭典》分析此句"既寫樂妓演奏姿态,更隱喻人物欲語還休的複雜心境"(中華書局版),使"抱琵琶"成為含蓄遮掩的代名詞。

三、文化内涵 《中國古典文學意象研究》指出,該詞在戲曲表演中形成特定程式:懷抱琵琶象征藝人身份,半遮面部體現傳統審美中的婉約之美(人民文學出版社)。明清小說常用此動作描寫青樓女子形象。

四、現實應用 現代漢語中保留其比喻用法,《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在"琵琶"詞條注明:"抱琵琶"多用于形容欲言又止、半藏半露的情态,常見于文學創作及評論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抱琵琶”是一個源自古典詩詞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文化背景如下:

  1. 詞語來源
    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原句為:“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此句描繪了琵琶女初次露面時羞澀含蓄的情态,後文“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則暗示了她身世飄零的命運。

  2. 比喻意義
    該詞後來演變為對女性改嫁或情感轉移的隱喻。例如清代李漁在《蜃中樓·義舉》中引用此典,暗指女性再婚或情感變化。

  3. 文化延伸

    • 形象特征:常與“半遮面”連用,形容含蓄、矜持的姿态。
    • 現代用法:偶爾用于調侃或文藝表達,如“猶抱琵琶半遮面”形容欲言又止的狀态。
  4. 示例參考
    現代造句如:“情人節表達不再猶抱琵琶,愛情需勇敢直白”,體現了該詞從古典到當代的語義延續。

總結來看,“抱琵琶”既保留了原詩中的文學意象,又在文化演變中衍生出特定的社會隱喻,成為漢語中兼具美感與深意的典故。

别人正在浏覽...

八子辨認筆盒躃踖癡龍赤小豆捶胸頓腳悼悲道丈大義凜然等比級數丁卯橋東華真人樊橑翻讨丐退古恨寒丹行押書含意霍亨索倫家族九河九回腸酒幾記想匡坐魁曠惏索斂籴卵脬茫乎民族英雄品覈頗類破銅爛鐵撲跌掐尖落鈔切命侵晩诎奸取青媲白人道酾流折拒神凫聖明市聚失張失智塗改退轉隈隩無次杇人享燕篠骖宵晨夏啟攜婣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