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指知識青年到農村、到山區、到邊疆去參加農業生産,經受勞動鍛煉。如: 鳳田 初中剛畢業,正在這時, 毛6*主6*席 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靳大娘 就給他報了名。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上山下鄉漢語 快速查詢。
“上山下鄉”是中國特定曆史時期的重要社會運動,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指20世紀50至70年代,中國組織城市知識青年到農村、山區或邊疆地區參與農業生産、接受勞動鍛煉的政策性運動。核心目的是通過實踐鍛煉青年,同時緩解城市就業壓力并推動農村發展。
初期探索(1955-1966年)
始于1955年北京青年楊華等人發起的墾荒活動,1956年中共中央首次在《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中提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概念。此階段以農場模式為主,側重解決城市就業問題。
高潮階段(1968-1978年)
1968年毛澤東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號召,運動規模擴大并轉為政治化。此階段以“插隊”形式為主,知青與農民同工同酬,全國累計約2000萬人參與。
運動持續至1978年,鄧小平執政後逐步終止。其影響包括緩解城市壓力、促進農村發展,但也造成部分青年教育中斷等問題。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案例或政策細節,(政策起源)及(經濟背景分析)。
《上山下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們從城市來到農村體驗農業勞動和生活。這個成語原本是指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城市青年被派往農村插隊勞動的現象,後來也擴展到其他時間和環境中的鄉村體驗。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上(上面)- 上字由“⺊”(人的上半身)和“一”(一點,表示方向)構成,總共三個筆畫。
山(山)- 山由“⺆”(三條多餘線)和“⺐”(山形),總共三個筆畫。
下(下面)- 下字由“⺍”(人的下半身)和“一”構成,總共三個筆畫。
鄉(鄉村)- 鄉由“⺼”(肉)、 “⺝”(冄字旁,表示小)和“亠”(蓋頭)構成,總共四個筆畫。
來源:
“上山下鄉”一詞最早出現在文革時期,是指當時的城市青年下放到農村體驗勞動和生活。這是*********的政策,目的是讓整個社會都參與農業生産和互助合作。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廣泛使用,并擴展到其他環境中體驗農村生活。
繁體:
上山下鄉
古時候漢字寫法:
上山(上面的山)下鄉(下面的鄉村)
例句:
1. 在40年前,很多城市青年參加了上山下鄉的運動。
2. 這個假期我想去農村上山下鄉,感受一下鄉村的美景和農民的辛勤勞動。
組詞:
上行、上崗、山水、下方、下行、鄉村
近義詞:
下鄉:去鄉村,到農村。例句:他們組織了一次下鄉旅行,體驗農民的生活。
反義詞:
上城:離開鄉村,進入城市。例句:在過去的十年裡,很多人離開農村上城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