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倘使。表示假設。 宋 蘇舜欽 《難易言》詩之二:“脫使擿丸下峻坂,未若以財而發身。” 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下:“ 唐6*子西 雲:‘脫使真能去窮鬼,自量無以緻錢神。’”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除夕奏凱》:“脫使群起疑懼,鋌而走險,為 張 逆添羽翼,與四城為勁敵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脫使漢語 快速查詢。
“脫使”是古漢語中較為罕見的連詞性詞組,主要用于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假使”“倘若”。該詞由“脫”(表假設)和“使”(表緻使)複合構成,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文獻,常見于唐宋時期的文言作品。
從語義結構分析,“脫”在《說文解字》中被釋為“消肉臞也”,引申出“脫離”義,後虛化為假設連詞(《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使”在《爾雅》中注為“令也”,表示緻使行為。二者組合後形成“脫使”,強調在某種假設條件下可能産生的結果,例如《後漢書·李固傳》載:“脫使成王殺召公,周公可得言不知耶?”此處即用“脫使”引出反事實假設。
該詞組具有以下三個語言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新華成語詞典》中未單獨收錄,相關研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網絡版(http://hd.cnki.net)及《古代漢語虛詞通釋》(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382頁的考釋。
“脫使”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uō shǐ,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脫使”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倘使”“如果”。多用于古代文獻或詩詞中,引出假設性條件。
語法功能
作為連詞,用于句首或句中,提出假設性前提。例如:
近義詞
“倘使”“假使”“若使”等,均表示假設條件。
部分資料(如)将“脫使”解釋為“擺脫束縛”,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字面義的誤讀。建議以“表示假設”為主要釋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詩詞用例。
哀喜交并鼇禁保題駁窦冊祭谄辭穿窆從吏大幫打卡頓處詻詻芳茵法像粉白黛綠奉托俘劫府史管彤含眸號兵黑矟将軍黑霧化盜觳陋薦枕席煎灼金神集泮開辟藍縷冷翠令鼓苓落靈透六采六铢攏岸祿蠹猕猴梨摩莎納木錯偏心眼戚枝人間地獄如醉方醒尚猷劭勸十金誓令實細聳峭填滿踢空僞金錢魏科蝸行武教消算郄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