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感化盜賊使為良民。《三國志·吳志·虞翻傳》“歸葬舊墓,妻子得還”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太中大夫 山陰 陳嚣 ,漁則化盜,居則讓鄰,感侵退藩,遂成義裡。”
“化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通過感化的方式使盜賊轉變為良民。以下是詳細解釋:
“化盜”由“化”(感化、教化)和“盜”(盜賊)組成,字面意思是通過教育或道德影響,使盜賊改邪歸正。這一概念強調以非暴力的方式實現社會秩序的改善。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吳志·虞翻傳》的注釋中。南朝宋裴松之提到:“太中大夫山陰陳嚣,漁則化盜,居則讓鄰”,描述了陳嚣通過自身行為感化盜賊,使其成為良民的事例。
“化盜”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德服人”的思想,強調通過感化而非強制手段實現社會和諧。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三國志》相關注釋及漢典等來源。
化盜是指改變盜賊的品性,使其成為正直的人的意思。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和“皿”,拼音為huà dào。它的部首“⺢”表示肉,象征人的行為;“皿”表示盤子,象征行為的載體。
化盜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會中,盜竊行為屢禁不止,為了減少盜竊事件的發生,人們想出了化盜這個方法。通過改變盜賊的思想和行為,使他們摒棄罪惡,成為正直的人。
在繁體字中,“化盜”可以寫作“轉鏢”,拆分成“車”和“鬥”,表示以車代替鬥,寓意為改變盜賊的行為。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早期的漢字寫法較為簡單,沒有經過較多演變。關于化盜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記錄不太明确,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這個詞在古代就已經有人使用。
以下是一些關于化盜的例句:
1. 通過改變盜賊的思想和行為,我們成功地進行了化盜的工作。
2. 他不安于現狀,決心要化盜為善。
3. 他們希望通過化盜,減少犯罪率。
除了“化盜”之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
組詞:化偷、化賊
近義詞:改邪歸正、教育轉化
反義詞:歹徒、盜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