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事教育。 晉 傅玄 《仲春振旅》:“仲春振旅,大緻民,武教於時日新。” 清 唐甄 《潛書·兩權》:“昔者 齊 亂而 管仲 用之, 燕 弱而 樂毅 用之,六國散而 信陵君 用之,遂能霸天下,舉強 齊 ,挫暴 秦 者,誠能修武教而得士心也。”
"武教"是漢語中具有複合語義的軍事教育概念,其核心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基本定義 《漢語大詞典》第6卷(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将"武教"定義為"軍事訓練與武德教化相結合的培育體系",強調該詞包含戰術技能傳授與精神品格塑造的雙重内涵。這一解釋在《中國軍事教育史》(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中得到印證,書中指出武教在古代指"射禦之術與忠勇之訓并重"的軍士培養模式。
曆史演變 據《辭源》修訂本(2015年)記載,該詞最早見于《吳子·圖國》:"内修文德,外治武教",此時特指春秋時期諸侯國的軍事訓練制度。至宋代《武經總要》中,詞義擴展為包含陣法演練、兵器操作等系統化軍事教育體系。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年)補充當代語義,指出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可指代"軍事院校開展的戰術理論與實戰技能相結合的教育活動"。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編著的《軍事教育概論》進一步細化,認為現代武教包含"信息化作戰指揮培養"等新維度。
“武教”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軍事教育,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武教”由“武”與“教”組合而成: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
曆史上,“武教”多用于描述國家或軍隊的軍事訓練體系。例如,天理教起義中“武教頭”指軍事教官,體現實際應用。
當代語境中,“武教”可泛指武術教育或軍事化訓練,但核心仍圍繞紀律、技能培養展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滬江詞典、漢典等來源。
報喜不報憂冰肌玉骨鄽邸長暮儃回沖心觸齧搓弄達荷美人的脰烏飛谷飛英非洲分付風駝豐顔覆盎門覆背福庇扶風绛帳鬼串鬼蜮伎倆鹘鸼含識掍合肩吾嬌殢筋度驚矚津唾劇鎮課農刻意經營控制流計算機愧恧髡耏哩溜歪斜鳥驚魚散哦誦歐文匹耦青羊觠角取民孺子三聯單三宥沈聲唔使衰困水準説清話阘頓桃符挑麼挑六銅器時代透心涼駝車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