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直言論争貌。《墨子·親士》:“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士。” 孫诒讓 間诂:“案詻, 洪頤煊 謂與諤同,近是。”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且 震旦 為學者,常詻詻與官立庠序反對,縱校官有長藝,猶刳心緻死以争之。”
(2).嚴肅貌。《禮記·玉藻》:“戎容暨暨,言容詻詻。” 鄭玄 注:“教令嚴也。” 宋 陳師道 《比丘理公塔銘》:“ 理公 詻詻,既平以直。”一本作“詻詥”。 林纾 《送王肖泉先生之天津序》:“及既受 陳公 聘,則日詻詻然勉學子,授課倍常程,不罄竭其力弗止。”
根據您提供的搜索内容,當前結果中并未包含“詻詻”一詞的直接解釋。不過結合漢語詞彙知識,“詻”字本身讀作“è”,在古漢語中有兩種常見含義:
“詻詻”作為疊詞使用時,通常表示争辯不休的樣子或言辭嚴厲的狀态。例如《論語·鄉黨》描述孔子在宗廟朝廷的表現時提到“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其中“訚訚”或作“詻詻”,形容恭敬而正直的言談姿态。
建議您确認詞語書寫是否準确,或補充更多語境以便進一步分析。若需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可查閱《漢語大字典》《故訓彙纂》等工具書。
《詻詻》(lè lè)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古代文學作品中,形容聲音悅耳、婉轉動聽的樣子。
《詻詻》由言(yan)和曰(yuē)兩個部首組成。
它的總筆畫數為23個,其中言的筆畫數為7,曰的筆畫數為6。
《詻詻》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左傳》中,用于描繪人物說話聲音優美動聽的情景。
在繁體字中,詻詻的形态保持不變。
在古代,詻詻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整體上依然是由言和曰兩個部首組成。
她彈奏的鋼琴聲詻詻動聽,讓人陶醉其中。
這首古詩以詻詻的語調抒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組詞:詻音、詻曲、詞詻、詻擺。
近義詞:婉轉、動聽、悅耳。
反義詞:刺耳、難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