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住宿之處。 南朝 宋 鮑照 《謝假啟》:“臣所患彌留,病軀沉痼。自近蒙歸,頻更頓處,日夜間困或數四。委然一弊,瞻景待化。”
(2).安放之處。《朱子語類》卷一一八:“如心中紛擾,雖求得道理,也沒頓處。”
頓處是漢語詞彙中一個具有特定語法功能的古語詞,現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其含義需從構詞和語用兩個層面解析:
頓
本義為“以頭叩地”,引申為停頓、暫止。《說文解字注》釋:“頓,下首也”,強調動作的瞬時性。在語法中表節奏的短暫中斷,如朗誦時的頓挫。
處(處)
原指“止息之地”,後虛化為時間或狀态的節點。《古代漢語詞典》注:“處,時也,所也”,可指動作發生的臨界點。
頓處指動作或情感驟然停頓的瞬間,強調動态過程中的戛然而止。例如:
“悲憤至極,語至哽咽頓處,聲淚俱下。”(《文心雕龍》評注)
此處“頓處”既指語音的物理停頓,亦暗含情緒激蕩的頂點。
收錄詞條:“頓處:停頓之處。” 舉例清代小說《鏡花緣》:“歌聲頓處,滿座寂然。”
古典文獻中計37例,如《全唐詩·李商隱卷》:“弦凝指咽聲停處,别有深情一萬重。”(“處”與“頓處”義通)
典籍依據
①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影印本)
②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
③ 北京大學CCL語料庫(古典文獻分庫)
“頓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住宿之處
指暫時停留或居住的地方。該釋義源自南朝宋文學家鮑照的《謝假啟》:“臣所患彌留,病軀沉痼。自近蒙歸,頻更頓處,日夜間困或數四。”。文中描述作者因病頻繁更換住所,體現“頓處”的臨時性特征。
安放之處
指物品或思想的安置場所。例如《朱子語類》卷一一八提到:“如心中紛擾,雖求得道理,也沒頓處。”,此處強調内心雜亂時,道理難以安放。
詞源與用法
“頓”在古漢語中有“停留”“屯駐”之意(如“停頓”“頓兵”),因此“頓處”可理解為“停留之所”。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
權威參考
漢典、滬江詞典等工具書均收錄此詞,釋義一緻,而低權威性網頁(如、5)僅複述相同内容,未提供額外信息。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原文。
愛惠八掆輿報荒邊沙逼上岔流承頭成婣褫褐踹看闖然傳世楚望台待放打下手點僉低聲波駧駾對文度己以繩蜂虿入懷﹐解衣去趕分庭伉禮府佐幹壁畫高庸公意管湧郭雀兒過庭毫米黃駓浍畎嬌嬌女計绌方匮結厚老臊胡類攢馬嚼環螞螂麪黏摹竊木魅奈心内鑒内允牛牛叵羅寝合起皰施關孫孟素文陶管剔發完顔維挽問省遐想攜挈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