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倘使。表示假设。 宋 苏舜钦 《难易言》诗之二:“脱使擿丸下峻坂,未若以财而发身。”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下:“ 唐6*子西 云:‘脱使真能去穷鬼,自量无以致钱神。’”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除夕奏凯》:“脱使群起疑惧,鋌而走险,为 张 逆添羽翼,与四城为劲敌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脱使汉语 快速查询。
“脱使”是古汉语中较为罕见的连词性词组,主要用于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假使”“倘若”。该词由“脱”(表假设)和“使”(表致使)复合构成,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文献,常见于唐宋时期的文言作品。
从语义结构分析,“脱”在《说文解字》中被释为“消肉臞也”,引申出“脱离”义,后虚化为假设连词(《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使”在《尔雅》中注为“令也”,表示致使行为。二者组合后形成“脱使”,强调在某种假设条件下可能产生的结果,例如《后汉书·李固传》载:“脱使成王杀召公,周公可得言不知耶?”此处即用“脱使”引出反事实假设。
该词组具有以下三个语言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及《新华成语词典》中未单独收录,相关研究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网络版(http://hd.cnki.net)及《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382页的考释。
“脱使”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uō shǐ,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脱使”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倘使”“如果”。多用于古代文献或诗词中,引出假设性条件。
语法功能
作为连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提出假设性前提。例如:
近义词
“倘使”“假使”“若使”等,均表示假设条件。
部分资料(如)将“脱使”解释为“摆脱束缚”,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是对字面义的误读。建议以“表示假设”为主要释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诗词用例。
捭阖纵横八译边果嘈乱长夷斥疏冲陈椎鲁朴钝单泛登霄钿筐豆芽菜短袄朵儿别发和福庆钱干酪桂兔河鼓横幅红情绿意画荻丸熊黄眉环缭惠绥狐仙结軨进火隽逸聚众科本刻镂连串两栖凌风舸龙邛卖主求荣明医暮去朝来衲袄气孱乞惆权数乳茗十八公手迹俟命王典顽皮赖肉烓灶问话卧果儿无生篇五味俱全宪典香客小驾嚣涂细大不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