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鼇禁的意思、鼇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鼇禁的解釋

亦作“鰲禁”。翰林院的别稱。 宋 司馬光 《神宗皇帝挽詞》之四:“鼇禁叨承詔,金華侍執經。” 明 高明 《琵琶記·才俊登程》:“行看取,朝紫宸,鳳池鼇禁聽綸。” 明 李東陽 《生日邃庵太宰贶以長律用韻自述并答雅懷》:“公退久違鰲禁直,友聲先和鳥鳴篇。” 明 無名氏 《鳴鳳記·拜谒忠靈》:“職居鰲禁,名重鸞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鼇禁”是“鳌禁”的異體寫法,指翰林院的别稱,常見于古代文獻。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構成來源

    • “鳌”:傳說中海裡的大龜或大鼈,象征尊貴。唐宋時期科舉發榜時,狀元立于刻有鳌頭的石階上,故有“獨占鳌頭”之說,代指科舉及第的精英。
    • “禁”:指“禁中”,即皇帝居所。翰林院作為皇帝近臣機構,常設于禁中,因此稱“禁”。

    合稱“鳌禁”即指彙聚精英人才的翰林院。

  2. 曆史背景
    自宋代起,“鳌禁”被用于詩詞和官方文書,如司馬光《神宗皇帝挽詞》中“鼇禁叨承诏”一句,描述自己曾在翰林院任職的經曆;明代高明《琵琶記》則以“鳳池鼇禁”代指高官顯位。

  3. 使用範圍
    該詞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正式場合,強調翰林院作為文化中樞的地位。例如李東陽詩句“公退久違鰲禁直”,暗喻離開翰林院後的怅惘。


文學引用示例


關聯詞彙

“鼇禁”是結合神話意象與地理特征的典雅代稱,反映了古代文人對翰林院地位的推崇。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鳴鳳記》《李東陽集》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鼇禁》一詞的意思及拆分部首和筆畫: 《鼇禁》是指古代神話中的海獸,也指海禁或海岸禁令。在這個詞中,“鼇”是偏旁部首,表示動物,“禁”表示限制,禁止。它的拼音是áo jìn,其中“鼇”的拼音是áo(口+鳥),它是一個較複雜的漢字,包含了13個筆畫,“禁”的拼音是jìn(真+來),它是一個包含了6個筆畫的漢字。 來源和繁體字: 《鼇禁》一詞的起源來自《山海經》中的記載。其繁體字寫法是「鼇禁」,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對于《鼇禁》這個詞的寫法可以有所變化。然而,由于該詞較為特殊,所以在各個時期的古籍中基本上保持了一緻的書寫形式。 例句: 1. 所有船隻在此海域範圍内都受到了《鼇禁》的限制。 2. 這片海岸線自古以來就有着嚴格的《鼇禁》法規。 組詞: 《鼇禁》這個詞并不常見,所以不存在特定的常用組詞。 近義詞: 海禁、海岸限制 反義詞: 解禁、開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