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糾正。《東觀漢記·王阜傳》:“﹝ 王阜 ﹞為 益州 太守,邊郡吏多放縱, 阜 以法繩正,吏民不敢犯禁。”《後漢書·循吏傳·王渙》:“﹝ 王渙 ﹞在 溫 三年,遷 兗州 刺史,繩正部郡,風威大行。”
繩正,漢語複合詞,由"繩"與"正"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依照規範準則進行匡正與規範。據《漢語大詞典》釋義,"繩"本指木工取直的墨線,引申為準則、法度;"正"含矯正、使端正之意。二者結合形成"以準則規範事物"的動補結構。
該詞可溯源至先秦典籍,《荀子·王制》載"繩者直之至",強調其作為度量基準的特性。漢代班固《白虎通義》提出"繩正綱紀"的治國理念,将這一概念拓展至社會治理層面。現代漢語中常用于描述對制度、行為的規範化過程,如"繩正行業亂象"。
構詞法上,"繩"作為動詞性語素時,可構成"繩糾""繩愆"等曆史詞彙,均含糾正過失之義。《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收錄"繩正"為正式書面用語,建議在公文寫作或學術論述中使用,日常口語中多用"糾正""規範"等同義詞替代。
相關詞組包括"繩之以法"(引用《漢書·酷吏傳》)、"繩墨之言"(出自《莊子·人間世》),均體現以準則約束行為的核心語義。在語用層面,"繩正"多用于正式語境,具有莊重嚴謹的修辭色彩,常見于政策文件、學術論文及法律文書。
“繩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繩正(shéng zhèng)意為“糾正”,指通過法律、準則或規範來約束、矯正他人的過失或錯誤行為。例如:
現代語境中,“繩正”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的引用,強調通過制度或權威手段對偏差進行矯正,例如:“以法繩正不良風氣”。
該詞核心含義是通過規範或法治手段進行糾正,常見于曆史典籍,體現古代治理中“以法立威”的理念。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後漢書》或《東觀漢記》相關篇章。
包産到戶背臨兵無鬥志憯恻草薙禽獮策動讒蠱趁衙出工觸續藩戚法旨俯允告殂槁卧更深夜靜過房子顧意海外扶餘赫煌豢牢彙次火針寖疎镌載弆藏曠心怡神狼牙修攔門冷盤另開厘稅留獄隸胥裡尹淪佚牧田蹑屣齧镞牛不老剽俗鉗塞清酒戎歌散會山栗折蹬飾室樞密使素卷體類通巴頭兒讬根歪變無歸無至先庚鄉讪縣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