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武術名。咬住對方射來的箭鏃。語本《酉陽雜俎續集·貶誤》引 唐 張鷟 《朝野佥載》:“ 隋 末有 昝君謨 善射……有 王靈智 學射於 謨 ,以為曲盡其妙,欲射殺 謨 ,獨擅其美。 謨 執一短6*刀,箭來輒截之。唯有一矢, 謨 張口承之,遂囓其鏑。笑曰:‘學射三年,未教汝囓鏃法。’” 前蜀 貫休 《了仙謠》:“亦留仙訣在人間,齧鏃終言藥非道。”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齧镞漢語 快速查詢。
“齧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典故如下:
“齧镞”出自唐代筆記小說《朝野佥載》,記載了一位射箭高手的技藝:
将軍裴旻(唐代著名劍術家)在戰場上,能用牙齒咬住敵方射來的箭镞,再反射回去,以此展示超凡的武藝和反應能力。
現代語境中,“齧镞”多用于文學、藝術評論或武術領域,強調技藝的登峰造極或應對危機的巧妙,例如:
“他在談判中如齧镞般化解了對方的攻勢。”
需注意該詞屬于生僻典故,日常使用較少,多出現在特定文化或學術讨論中。
齧镞(niè zú)是一個表示清除殘留、剔除雜質的動作或行為的詞語。
齧(niè)的部首是齒(chǐ),由12個筆畫組成;镞(zú)的部首是長(cháng),由17個筆畫組成。
齧(niè)在古代曾有咬、齧、齧食之意,镞(zú)為齒聲、齧咬的語音。
齧镞的繁體是鑷箤。
在古時候,齧的寫法為“囓”,镞的寫法為“鱲”。它們的字形和現代稍有不同,但仍能辨認。
1. 他小心翼翼地用镞子齧掉了木屑。
2. 我匆匆忙忙地齧掉了蘋果上的糟糕部分。
齧木(niè mù):指小動物啃食木材的行為。
剔齧(tī niè):指剔除、清理器物上的殘留物。
啃食(kěn shí):指小動物以牙齒咬嚼食物。
清除(qīng chú):指将雜物、髒物等從物體上除去。
咀嚼(jǔ jué):指用牙齒将食物研磨并咽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