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狼牙須 ”。亦作“ 狼牙修 ”。古國名。故地在今 泰國 南部 馬來半島 北大年 及附近一帶。《北史·赤土傳》:“又行二三日,西望見 狼牙須國 之山,於是南達 雞籠島 ,至於 赤土 之界。”《明史·外國傳七·錫蘭山》:“ 錫蘭山 ,或雲即古 狼牙修 。 梁 時曾通中國。自 蘇門答剌 順風十二晝夜可達。”
“狼牙修”是古代東南亞的一個印度化古國,其含義和相關信息可綜合如下:
狼牙修(馬來文:Langkasuka)位于今泰國南部馬來半島的北大年(Pattani)以東及東北地區,并涵蓋今馬來西亞的吉打州(Kedah)一帶。其中心區域約在東經101°18'、北緯6°48'附近。
古籍中亦寫作“狼牙須”“狼牙脩”,均為同一國家的不同音譯。
部分文獻對狼牙修的具體範圍存在差異,如《明史》的“錫蘭山”關聯可能為誤記或名稱演變所緻,需結合多來源考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北史》《明史》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東南亞古代史研究資料。
《狼牙修》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軍隊集結、組織修整,展開新的行動或任務前的準備工作。通常用來描述軍事行動的準備和調整。
《狼牙修》的拆分部首是犬和爪,它的筆畫數為17畫。
《狼牙修》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古時候的軍隊在進行作戰之前,會進行各種檢查和整備工作,以确保戰鬥的順利進行。打磨和修理武器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工作。在這個過程中,軍隊将狼牙椎進行維修,所以形成了這個成語。
《狼牙修》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狼牙修」,在繁體字中沒有太多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我們可以看到《狼牙修》的寫法有所不同。在古代書法中,字體的形态多有變化。但是,基本上整個成語的結構和含義沒有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關于《狼牙修》的一些例句:
1. 在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之前,他們一直在進行狼牙修。
2. 部隊經過狼牙修頗費了一段時間,但是效果非常好。
3. 他們的狼牙修工作做得很細緻,使得他們的行動更加有條不紊。
與《狼牙修》相關的組詞有:
- 修整
- 整備
- 軍事行動
- 準備工作
與《狼牙修》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 調整
- 準備
- 軍備
- 軍事準備
與《狼牙修》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 急行軍
- 出擊
- 強攻
- 突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