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厘稅的意思、厘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厘稅的解釋

晚清起實行的一種商業稅。分坐厘、行厘兩種,前者征貨物交易稅,後者征貨物通過稅。因稅率按貨值抽若幹厘,故名“厘稅”。又叫“厘捐”、“厘金”。 鹹豐 三年(1853年)起征,至1931年裁撤。 康有為 《上清帝第二書》:“竊聞與 日本 議和,有割 奉天 沿邊及 台灣 一省,補兵餉二萬萬兩,及通商 蘇 杭 ,聽機器洋貨流行内地,免其厘稅等款。”


指厘捐及海關稅。 清 李鴻章 《複蔣芗泉書》:“惟 滬 上……釐稅所入,盡供 湘 淮 全軍, 東豫 數省剿 撚 之用。” 楊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記》第八章第二節:“其餘釐稅,除海關外,一律裁撤,曾經曉諭在案。”參見“ 釐捐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厘稅是清代至民國初期對國内流通貨物征收的商業稅,又稱“厘金”或“厘捐”。其核心含義與特點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官府在商品生産、運輸或銷售環節,按貨物價值的一定比例(通常為1%,即“一厘”)征收的稅款。因其稅率以“厘”為單位計算而得名(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曆史背景與運作方式

  1. 起源:1853年清政府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籌措軍費首創,最初在江蘇試行,後推廣全國(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
  2. 征收形式:分為“行厘”(針對運輸中的貨物,在關卡征收)和“坐厘”(針對産地或銷售地的商戶,按月征收)(來源:《經濟大辭典》)。
  3. 稅率浮動:雖名義稅率為1%,但實際因重複征稅、地方加派等,常高達5%-10%(來源:《中國近代經濟史》)。

三、影響與廢止

厘稅長期加重商民負擔,阻礙商品流通,1931年被國民政府正式廢除,改征統稅(來源:《中華民國史》)。其名稱中的“厘”作為計量單位(1兩=1000厘),體現了稅率計算的微小單位特征(來源:《古代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厘稅”是晚清至民國時期征收的一種商業稅,其核心特征是按貨物價值的一定比例(通常以“厘”為單位,1厘為1%)征稅。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厘稅又稱“厘捐”“厘金”,主要分為兩類:

2.曆史背景

3.稅率與特點

4.影響與評價

5.相關擴展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政策演變,可參考《晚清財政史》等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挨門唵嗒班加西悲恻背恩貝萋表壯不如理壯兵制僝驟朝隱楚管吹大氣定國東方不亮西方亮二星礬水風雷性高高在上供詞工資标準廣陵故公禾擔黑壤厚德交杯盞驕溢羁靽解渴借閲衿抱寖盛津漬捐稅砍頭苦酒濫漫糧棧戾夫樓脊蒌翣麻麻亮猛乍米尺明妃缗課沒世不忘南牀能言巧辯钤縫遣決湫凹群雄逐鹿屬兵四下裡貼近鐵衣郎桐子頹喪鮮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