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府中的小吏。 明 田藝蘅 《留青日劄·非武備》:“堂下隸胥聞之,皆掩口而笑。”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布客》:“途中遇一短衣人,似是隸胥。”
“隸胥”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指官府中的低級辦事人員,具體解釋如下:
隸(lì)
胥(xū)
“隸胥”特指官府中職位低微的吏員,常負責執行具體事務,如文書抄寫、堂下傳令等雜役。明代田藝蘅《留青日劄》記載:“堂下隸胥聞之,皆掩口而笑”,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也有類似用法,描述其衣着簡樸(“短衣人”)。
近義詞:胥吏、皂隸、衙役
相關身份:書吏、差役、門子
以上解釋綜合了明清文獻及漢字本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漢典》。
隸胥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有着“從屬于”、“依附于”、“隨從”等意思。它形容一個人或事物處于某種從屬或附隨的狀态。
隸胥的部首是隸(lì),它是一種表示奴仆的形象,指示這個詞與從屬相關。隸胥的總共有14個筆畫。
隸胥最早出現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中作為一個稱謂。在古代,隸胥一詞主要指隨從、仆從、附庸等從屬身份。現代漢語中,隸胥的含義更加廣泛,可以指意見、行動等方面與一個更大機構或者個人有所依賴的狀态。
隸胥的繁體字為隸齊,由兩個部首組成,隸和齊字,形狀更加複雜。
根據《說文解字》,古文隸胥的寫法是“尚似奴從”,整體形象表示一個人侍奉從屬于另一個人的樣子。
1. 他是老闆的隸胥,幾乎沒有什麼自由。
2. 這個機構形同虛設,完全是上級單位的隸胥。
3. 他過去是大公司的高管,現在隻是個下屬的隸胥。
1. 隸屬:指屬于、從屬于某個組織或個人。
2. 隸書:指古代的一種字體,特指司馬遷所著《史記》以及其中漢代以前的文字。
3. 隸級:指社會中的層級制度,特指封建社會中的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關系。
從屬、依附、附庸、隨從、隨伴
獨立、主導、主宰、領導、支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