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 唐代宗 始置,以宦官為之。其後宦官以此幹預朝政,甚至廢立君主,至 昭宗 時始改任士人。 五代 、 後梁 改名崇政使, 後唐 複稱樞密使。 宋 代則以之稱樞密院的長官。 明 以後多用為掌管軍事的大臣的代稱。《宋史·職官志二》:“樞密使,知院事,佐天子執兵政。”《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忏悔》:“那時 元順帝 失政,紅巾‘賊’起,大肆劫掠,朝廷命樞密使 咬咬 征讨。”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七:“ 唐 樞密使亦宦官也。 五代 郭崇韜 、 安重誨 領之,遂改為宰相之要任。”
樞密使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官職,其含義與職能隨朝代演變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解釋:
該詞後來衍生為成語,比喻掌握核心機密或決策權的人物,強調其權威性與影響力。
樞密院制度對後世軍事管理體系影響深遠,宋代樞密院職能類似現代國防部,而樞密使的演變也反映了古代中央集權與文武制衡的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如宋代樞密使與宰相的關系),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百科資料。
《樞密使》是指古代中國的官職,是皇帝統治下的最高軍事領導者和顧問。樞密使負責軍事機密和軍事行動,并協助皇帝處理國家重大軍事事務。
《樞密使》的拆分部首是木和示,筆畫數為10畫。
《樞密使》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唐朝的官制。樞密院是唐朝設立的中央軍事行政機構,樞密使則是樞密院的職位名稱。
《樞密使》在繁體字中保持不變,仍然寫作「樞密使」。
古時候「樞密使」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含義和職位性質并無太大差異。
1. 他被任命為新一任的樞密使,将為皇帝提供軍事戰略建議。
2. 這位樞密使在軍事陣型調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 樞密:指樞密院或其官員,古代官制中的軍事行政機構。
2. 樞密院:古代中國設立的中央軍事行政機構。
3. 使:指派遣、委任某個人擔任特定職務。
1. 宰相:古代中國的高級官職,負責國家的政務和軍事事務。
2. 司徒:古代中國的一種官職,負責管理國家行政和軍事。
1. 平民:指一般人民或沒有官職的人。
2. 平庸:指普通、平凡、沒有特别才能或成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