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眚災的意思、眚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眚災的解釋

亦作“ 眚烖 ”。因過失而造成災害。《書·舜典》:“眚災肆赦,怙終賊刑。” 孔 傳:“眚,過;災,害……過而有害,當緩赦之。”《周禮·天官·甸師》:“喪事代王受眚烖。”《史記·五帝本紀》:“眚烖過,赦。” 裴駰 集解引 鄭玄 曰:“眚烖,為人作患害者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诏策》:“眚災肆赦,則文有春露之滋;明罰敕法,則辭有秋霜之烈。” 宋 程大昌 《考古編·象刑四》:“金以贖其可恕,眚災而應赦,怙終而不改,則皆隨其麗法者,加操縱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眚災是古代漢語中的法律術語,特指因過失或非主觀故意造成的災害或罪行,區别于蓄意犯罪。其釋義與曆史淵源如下:

一、單字釋義

  1. 眚(shěng)

    本義指眼睛生翳,引申為“過失”“過錯”。《說文解字》釋:“眚,目病生翳也。” 在法律語境中,表示非故意的失誤,如《尚書·康诰》注:“眚,過也。”

  2. 災(zāi)

    原指自然禍害(如火災、水災),後擴展指人為造成的損害。《說文解字》:“災,天火也。”

二、複合詞釋義

眚災即“因過失導緻的災禍或罪責”,強調行為後果的非故意性。其核心特征為:

三、曆史淵源與制度體現

此概念源于西周刑法原則,載于《尚書·康诰》:

“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終……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乃有大罪,非終,乃惟眚災……時乃不可殺。”

意為:故意犯罪(非眚)即使罪輕也需嚴懲;因過失犯罪(眚災)即使罪重亦可寬恕。

後世法律如《唐律疏議》延續此精神,規定“過失殺傷人”可贖罪(參考《唐律·鬥訟》),體現“原心定罪”的傳統法思想。

四、現代關聯

現代法律中的“過失犯罪”概念(如《刑法》第十五條)與之有承襲關系,均以行為人主觀過錯程度區分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尚書·康诰》(上海古籍出版社《尚書譯注》)
  3. 曾運乾《尚書正讀》(中華書局)
  4. 長孫無忌《唐律疏議》(法律出版社)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法律出版社權威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眚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拼音:shěng zāi
結構:由“眚”(過失)和“災”(災害)組成,指因過失造成的災害。部分文獻也寫作“眚烖”,屬于異體字形式。


二、字義分解

    • 本義:眼睛長白翳(一種眼疾)。
    • 引申義:過錯,如《左傳》中“不以一眚掩大德”。
    • 古通“省”,含省察、反思之意。
    • 指自然或人為的禍害,如“水災”“招災惹禍”。

三、古籍出處與法律意義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舜典》:“眚災肆赦,怙終賊刑。”


四、其他文獻引用


五、總結

“眚災”融合了過失與災害的雙重含義,既用于描述因過錯引發的災難,也反映古代法律對過失行為的寬容态度。需注意其與單純自然災害(如“天災”)的區别。

别人正在浏覽...

擺正長策塵響當世才度單癱吊詭兒女丑惡聲惡氣惡劄翻查粉花紛糺改官高行格崩格物窮理光亮沽泊好官缺河伯橫逆回陸會谳戟刺汲古閣本金齒景铄具劒科室刻志叩辭來旨老東羅黑黑貓頭鷹綿袤滅澌冥鴻明問南陽佳氣骈字貧礦撲剌旗頭鼽鼻曲赦潤風風三字上盜聲聲口口神祇世網獅子補首事帥性疏眉朗目四铢錢讨説鐵筆突頭突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