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的意思、高行的詳細解釋
高行的解釋
(1).高尚的品行。《管子·法法》:“故雖有明智高行,倍法而治,是廢規矩而正方圜也。” 三國 魏 嵇康 《釋私論》:“寄胸懷于八荒,垂坦蕩以永日,斯非賢人君子高行之美異者乎?” 清 吳偉業 《贈同年嘉定王進士内三》詩之一:“ 孺仲 清名交宦絶, 彥方 高行裡閭傳。”
(2). 戰國 梁 (即 魏 )一******的尊號。 漢 劉向 《列女傳·梁寡高行》:“ 高行 者, 梁 之******也。其為人榮於色而美於行。夫死早寡不嫁, 梁 貴人多争欲娶之者不能得。 梁王 聞之使相聘焉……﹝ 高行 ﹞乃援鏡持刀以割其鼻,曰:‘今刑餘之人殆可釋矣。’王大其義,高其行,乃復其身,尊其號曰‘高行’。”《晉書·隱逸傳·夏統》:“聞《河女》之音,不覺涕淚交流,即謂 伯姬 、 高行 在目前也。聆《小海》之唱,謂 子胥 、 屈平 立吾左右矣。”
詞語分解
- 高的解釋 高 ā 由下到上距離大的,與“低”相對:高峰。高空。高踞。高原。高聳。高山流水(喻知己、知音或樂曲高妙)。高屋建瓴(形容居高臨下的形勢)。高瞻遠矚。 高度:他身高一米八。 等級在上的:高級。高考。 在
- 行的解釋 行 í 走:行走。步行。旅行。行蹤。行百裡者半九十。行雲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行遠自迩。 出外時用的:行裝。行箧。行李。 流通,傳遞:行銷。風行一時。 從事:進行。 流動性的,臨時性的:行商。行營。
專業解析
“高行”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兩層核心含義,均指向品德或行為的卓越不凡:
-
高尚的品行、節操
- 釋義: 指人具有超出常人的、值得敬仰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操守。強調内在德性的崇高。
- 來源: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第7版)。
- 例證/用法:
- 常用來形容賢人、隱士或有德之士。例如:“鄉裡稱其高行。”
- 可與“義”、“德”等字組合,如“高行大義”、“高行美德”。
- 古籍中常見,如《後漢書·逸民傳序》:“觀其甘心畎畝之中,憔悴江海之上,豈必親魚鳥樂林草哉?亦雲性分所至而已。故蒙恥之賓,屢黜不去其國;蹈海之節,千乘莫移其情。適使矯易去就,則不能相為矣。彼雖硁硁有類沽名者,然而蟬蛻嚣埃之中,自緻寰區之外,異夫飾智巧以逐浮利者乎!荀卿有言曰:‘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此之謂也。… 若薛方、逢萌聘而不肯至,嚴光、周黨、王霸至而不能屈。群方鹹遂,志士懷仁,斯固所謂‘舉逸民天下歸心’者乎!肅宗亦禮鄭均而征高鳳,以成其節。… 江海冥滅,山林長往。遠性風疏,逸情雲上。道就虛全,事違塵枉。” 此段雖未直接出現“高行”一詞,但所述逸民之志節操守,正是“高行”的體現。
-
超脫世俗、不同凡響的行為
- 釋義: 指行為舉止超凡脫俗,不同于流俗,往往帶有特立獨行或清高的意味。側重于外在行為表現的卓爾不群。
- 來源: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 例證/用法:
- 可指隱逸不仕、不慕名利的行為。例如:“避世山林,高行遠引。”
- 也可指在特定情境下做出的令人敬佩的、不尋常的舉動。
“高行”一詞的核心在于“高”,即超越普通水平。它既可以指内在道德品質的高尚純潔(側重品德),也可以指外在行為舉止的超逸脫俗(側重行為),兩者常常相輔相成,共同塑造了一個人卓越不凡的形象。該詞帶有明顯的褒義色彩,常用于贊譽。
補充說明:
- 人名: “高行”在古代也用作人名(如戰國時期魏國節婦高行)。
- 典故: 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常被後世譽為“高行”,成為典範。
網絡擴展解釋
“高行”一詞在漢語中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高尚的品行
指人的行為或品德崇高、卓越。例如《管子·法法》提到“雖有明智高行”,強調即使有智慧和德行,違背法度也難以治理國家。三國時期嵇康在《釋私論》中,用“高行”贊美賢人君子的坦蕩胸懷。
二、曆史典故
- 戰國時期魏國(梁)寡婦的尊號
據《列女傳·梁寡高行》記載,一位寡婦因拒絕再嫁并自毀容貌以明志,被梁王尊稱為“高行”。她的故事成為古代貞烈品行的象征。
三、總結
- 語義關聯:無論是形容品德還是曆史人物,“高行”均強調超越世俗的高尚境界。
- 使用場景: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如《晉書·隱逸傳》以“高行”類比伯姬等貞烈女性。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出處或擴展釋義,可參考漢典及《列女傳》相關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挨推坌起邊炮陛者草料場盛滿搊趣純茂畜怒竄避得也丢面子鬥艦方先生繁字廢黜風旱分物扶牆共聚物宮姝咕叨歸骸鬼摸腦殼寒晚憾怨河車衡連珠鴻蹤警省鲸鐘金融市場駿敏靠常鍊習鲮鯉羅罔夢渚墨杜薩烹煎牽牛津磎壑奇耦勸導雀息熱線塞蘆上和下睦傷暑山外宗少駐神經痛深圳市瘦怯怯體格頹形完妥相印協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