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旗幟的上部。 唐 李山甫 《兵後尋邊》詩之二:“旗頭指處見黃埃,萬馬橫馳鶻翅迴。” 唐 韓偓 《邊上看獵贈元戎》詩:“搜山閃閃旗頭遠,出樹斑斑豹尾長。”
(2).隊前掌旗的人。《宋史·儀衛志四》:“捧日隊……旗頭三人,槍6*手五人。”
(3).兵卒之長。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一:“ 韓 嶽 兵尤精,常時於軍中角其勇健者另為之籍。每旗頭、押隊闕,於所籍中又角其勇力出衆者為之;将、副有闕,則於諸隊旗頭,押隊内取之。” 明 馮夢龍 《智囊補·兵智·沉希儀》:“令曰:出某門。旗頭即引諸軍貿貿行。問旗頭,旗頭自不知。”
(4).以旗為編制單位的軍隊首領。 李東山 《魯王與小黃馬》:“ 魯王 就是藍旗的旗頭,把 清 家頂呱呱的大頭子 僧格林沁 王爺,在 曹州府 殺了。”原注:“ 魯王 ,小名 任柱 ,號 任化邦 , 安徽 蒙城 小任家莊 人,為撚軍後期的領袖。”
(5).旗人婦女之發髻。《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滿洲嫁娶禮儀二則》:“新人登輿不衣禮服而著棉袍,不梳旗頭,聚髮成髻,紅巾蓋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旗頭漢語 快速查詢。
“旗頭”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領域來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定義與起源
旗頭是滿族婦女特有的發式,尤其流行于清朝晚期。它由“兩把頭”演變而來,因在入關後盛行,也被稱為“大京樣”或“大拉翅”。
這種發式通常以金屬或竹木制成的闆狀冠型加戴在真發梳成的“二把頭”之上,形成高聳挺立的造型,象征身份地位。
結構與演變
旗頭包含多種樣式,如“架子頭”“钿子頭”等,後期發展為誇張的“大拉翅”,常搭配珠寶裝飾,成為清代宮廷女性标志性頭飾。
旗幟相關
職位與編制
在文學或曆史文獻中,“旗頭”偶指旗人婦女的發髻,但此用法較少見。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2)、漢典等來源。
旗頭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旗幟的頂部或頂端。旗頭也可以用來比喻某個集體或團隊的最高領導人。
旗字的拆分部首是⺊(布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3。
旗頭一詞源于古代的軍旗,軍旗的頂部被稱為“旗頭”。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開始用來指代其他旗幟的頂部或頂端。
旗頭的繁體字為「旗頭」。
古代漢字寫法中,旗字的形狀較為簡化,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具體形狀請參考古代字典或文獻。
1. 他站在隊伍的旗頭,驕傲地宣布勝利。
2. 這個品牌是該行業的旗頭,他們的産品領先于其他競争對手。
旗頭沒有常見的組詞,但可以和其他詞語搭配使用,如“領導旗頭”、“學術旗頭”等。
旗頭的近義詞可以包括:旗幟頂部、旗杆頂端、旗尖等。
旗頭的反義詞可以包括:旗幟底部、旗杆底端、旗尾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