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玉裝飾的劍。《後漢書·馮異傳》:“大司徒 鄧禹 不能定,乃遣 異 代 禹 讨之。車駕送至 河南 ,賜以乘輿七尺具劒。” 李賢 注:“具謂以寶玉裝飾之。《東觀記》作‘玉具劒’。”
“具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與玉裝飾的劍相關。以下是具體解釋:
基本釋義
根據文獻記載,“具劒”指用寶玉裝飾的劍,常用于賞賜或禮儀場合。例如《後漢書·馮異傳》中提到,漢光武帝曾賜予馮異“乘輿七尺具劒”,這裡的“具劒”即指帶有玉飾的寶劍()。
詞源與延伸
曆史背景
玉具劍是漢代貴族或高官身份的象征,劍鞘、劍格等部位常鑲嵌玉飾,兼具實用與禮制功能。皇帝賜劍的行為既是對臣子的嘉獎,也體現其權威。
“具劒”可理解為古代以玉裝飾的高規格佩劍,多用于賞賜或彰顯地位。如需進一步了解“具”字其他用法,可參考字典釋義()。
具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具備劍”的意義。具指具備、擁有,劒指劍,具劒指擁有、具備劍。這個詞常用于形容人具有高超的劍術或者擁有劍的權力和地位。
具劒的拆分部首是“⺈”和“刂”。⺈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金屬器具或工具,刂表示割。具劍一共有12畫。
具劒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楚系文字。由于在繁體字中常把劍和柄分開,所以繁體中的具劍通常寫作“具劍”,其中“具”為右邊的隸形,而“劍”為左邊的“⺈”和“刂”的組合。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具劒通常寫作類似于“具刂劍”或者“具劍”。“具”字的寫法由于曆史演變,變為現代的形狀。
1. 他具劒如神,劍術出神入化。
2. 具劒之人必須具備出色的身手和意志力。
3. 具劒乃是武林中的權威和地位象征。
組詞:劍客、劍術、劍法、劍客。
近義詞:劍士、劍客、劍王。
反義詞:無劍、無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