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ctics of long effect] 上策;萬全之計;效用長久的方策
治國安邦之長策
(1).長的鞭。常比喻威勢。 漢 賈誼 《過秦論上》:“及至 始皇 ,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内,吞二 周 而亡諸侯。” 唐 高適 《送董判官》詩:“長策須當用,男兒莫顧身。” 清 林則徐 《程玉樵餞予于蘭州》詩:“我無長策靖蠻氛,愧説樓船練水軍。”
(2).猶良計。《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靡獘中國,快心 匈奴 ,非長策也。”《北齊書·王琳傳》:“ 吳 兵甚鋭,宜長策制之,慎勿輕鬭。”
“長策”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字面含義
“長策”原指長的鞭子,常用于比喻威勢或統治力。例如賈誼《過秦論》中“振長策而禦宇内”,即以揮鞭驅馬比喻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強勢統治。
引申含義
引申為上策、良計,指能産生長遠效果或解決根本問題的策略。如《史記》中“非長策也”、《儒林外史》中“終不是個長策”,均強調策略的周全性與持久性。
比喻威勢
常見于曆史文獻,如唐代高適詩句“長策須當用”,清代林則徐詩“我無長策靖蠻氛”,均以“長策”暗喻國家或個人的權威與能力。
指代良策
多用于治國、軍事等語境。例如《北齊書》提到“宜長策制之”,強調制定長遠戰略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過秦論》《史記》等原文,或查閱權威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