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别人詢問的敬稱。 宋 陳亮 《铨選資格策》:“顧方居今而思 藝祖 ,當資格之時而謂銓選之可復,亦徒以謝明問而已。” 田北湖 《與某生論韓文書》:“承示高論,實獲我心。猥辱明問,相與質證。”
“明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作為敬稱
宋代陳亮在《铨選資格策》中提到:“顧方居今而思藝祖,當資格之時而謂銓選之可復,亦徒以謝明問而已。”此處“明問”即指他人提出的問題,帶有謙謝之意。
近代田北湖在《與某生論韓文書》中亦用“猥辱明問”表達對對方詢問的敬意。
與現代用法的區别
古代“明問”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對話,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某些學術或文言風格文本中仍可見到。
部分低權威性來源(如)提到“明問”作為成語,意為“直接明确地提問”,但這一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傳。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明問是一個詞語,意思是直接、明确地提出問題或詢問的意思。
明問的拆分部首是日字旁,拼音為rì。它的總筆畫數為8。
明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形容當時司馬相如提出問題非常明确和直接。
明問(繁體字)
在古時候,明問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然而,與現代寫法相比,整體結構和含義基本相同。
他明問了我有關工作的具體要求。
明理、明智、明白、問話、質問、明示、問候、直問等。
直問、質詢、坦言、明确等。
曲解、含糊、拐彎抹角、回避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