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說話态度粗魯。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 曾思懿 :(半天在抑壓着自己的愠怒,現在不免顔色難看,惡聲惡氣地)去,要你去幹什麼?”
“惡聲惡氣”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說話時語調兇狠、态度粗暴,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該成語由“惡聲”和“惡氣”組成,其中“惡聲”指難聽的謾罵或壞話,“惡氣”可理解為語氣中的怨恨或不滿。整體強調用兇狠的語調、惡劣的态度對待他人。
出處與示例
成語最早見于曹禺的話劇《北京人》,例句如:“曾思懿:(……)惡聲惡氣地)去,要你去幹什麼?”。周立波《山鄉巨變》中也有類似用法,如“惡聲惡氣地罵人”。
語法與用法
通常作狀語,修飾說話方式,例如:“‘你結算吧!’少平惡聲惡氣地說”(路遙《平凡的世界》)。多用于描述人際沖突或情緒失控的場景。
近義與反義
延伸含義
除字面意義外,該詞也隱含對他人的不尊重或内心積壓的負面情緒,如曹禺劇中角色因壓抑愠怒而态度惡劣。
《惡聲惡氣》是一個中文詞語,用來形容人的言語和态度惡劣、刻薄、刁鑽。惡聲指的是惡劣的言辭,惡氣指的是惡劣的态度。
《惡聲惡氣》的拆分部首為心(示意内心),聲的筆畫數為7,惡的筆畫數為9,氣的筆畫數為10。
《惡聲惡氣》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借鑒了字形意義來描述人的言行。在古代社會,人們認為言辭惡劣、态度刻薄的人是非常可惡的,因此創造了這個詞來表達這種含義。
《惡聲惡氣》的繁體字為「惡聲惡氣」。
在古代,「惡聲惡氣」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還是采用心字旁加上聲和氣來表示。
1. 他對待下屬的态度一直很惡聲惡氣,導緻團隊士氣低落。
2. 她對待服務行業的員工總是滿腹惡聲惡氣,引起衆多投訴。
惡言惡語、惡意、惡霸、惡習、惡劣
刻薄、刁鑽、毒舌、惡毒
和善、友好、溫和、和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