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眚灾的意思、眚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眚灾的解释

亦作“ 眚烖 ”。因过失而造成灾害。《书·舜典》:“眚灾肆赦,怙终贼刑。” 孔 传:“眚,过;灾,害……过而有害,当缓赦之。”《周礼·天官·甸师》:“丧事代王受眚烖。”《史记·五帝本纪》:“眚烖过,赦。” 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曰:“眚烖,为人作患害者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 宋 程大昌 《考古编·象刑四》:“金以赎其可恕,眚灾而应赦,怙终而不改,则皆随其丽法者,加操纵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眚灾是古代汉语中的法律术语,特指因过失或非主观故意造成的灾害或罪行,区别于蓄意犯罪。其释义与历史渊源如下:

一、单字释义

  1. 眚(shěng)

    本义指眼睛生翳,引申为“过失”“过错”。《说文解字》释:“眚,目病生翳也。” 在法律语境中,表示非故意的失误,如《尚书·康诰》注:“眚,过也。”

  2. 灾(zāi)

    原指自然祸害(如火灾、水灾),后扩展指人为造成的损害。《说文解字》:“灾,天火也。”

二、复合词释义

眚灾即“因过失导致的灾祸或罪责”,强调行为后果的非故意性。其核心特征为:

三、历史渊源与制度体现

此概念源于西周刑法原则,载于《尚书·康诰》:

“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时乃不可杀。”

意为:故意犯罪(非眚)即使罪轻也需严惩;因过失犯罪(眚灾)即使罪重亦可宽恕。

后世法律如《唐律疏议》延续此精神,规定“过失杀伤人”可赎罪(参考《唐律·斗讼》),体现“原心定罪”的传统法思想。

四、现代关联

现代法律中的“过失犯罪”概念(如《刑法》第十五条)与之有承袭关系,均以行为人主观过错程度区分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尚书·康诰》(上海古籍出版社《尚书译注》)
  3. 曾运乾《尚书正读》(中华书局)
  4.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法律出版社)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法律出版社权威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眚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拼音:shěng zāi
结构:由“眚”(过失)和“灾”(灾害)组成,指因过失造成的灾害。部分文献也写作“眚烖”,属于异体字形式。


二、字义分解

    • 本义:眼睛长白翳(一种眼疾)。
    • 引申义:过错,如《左传》中“不以一眚掩大德”。
    • 古通“省”,含省察、反思之意。
    • 指自然或人为的祸害,如“水灾”“招灾惹祸”。

三、古籍出处与法律意义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眚灾肆赦,怙终贼刑。”


四、其他文献引用


五、总结

“眚灾”融合了过失与灾害的双重含义,既用于描述因过错引发的灾难,也反映古代法律对过失行为的宽容态度。需注意其与单纯自然灾害(如“天灾”)的区别。

别人正在浏览...

白心草莽长篇大论乘从池绋吃哑巴亏穿通丹禽倒粪电缆第二人称动变端茂讹谈反躬自责反间计飞弧風木歎讽念固植禾秆黑沉沉霟霘篁迳花言巧语混乱江笔敬佩惧惑军井开警刊本狂三诈四匡直拧种溺水片纸只字拼音文字奇花异卉气毬曲泉烧瓶社会科学声嘶力竭蛇雀之报石雷十六字心传事情抒怀四言八句讼书随常讨亲提纲举领沱汜托物寓感委远吾家小历袭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