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神祇的意思、神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神祇的解釋

[god] 指天神和地神,泛指神明

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神祇豈宰殺乎?——唐· 李朝威《柳毅傳》

詳細解釋

(1)天神與地神。《書·湯诰》:“爾萬方百姓,罹其兇害,弗忍荼毒,并告無辜于上下神祇。” 孔 傳:“并告無罪稱寃訴天地。”《史記·宋微子世家》:“今 殷 民乃陋淫神祇之祀。” 裴駰 集解引 馬融 曰:“天曰神,地曰祇。”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天地神祇,昭布森列,非可誣也。”《水浒傳》第九八回:“當下儐相贊禮, 全羽 與 瓊英 披紅掛錦,雙雙兒交拜神祇,後拜 鄔梨 假嶽丈。”

(2)謂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禮記·月令》:“﹝季冬之月﹞乃畢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之神祇。” 鄭玄 注:“天之神祇,司中、司命、風師、雨師。”

(3)泛指神靈。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吾自 禹 之後,承 元常 之德,蒙天靈之祐,神祇之福,從窮 越 之地,籍 楚 之前鋒,以摧 吳王 之幹戈。” 晉 葛洪 《神仙傳·郭璞》:“向見日月星辰之精靈,五嶽四海之神祇。”《武王伐纣平話》卷下:“上祭天,下祭地,中祭神祇。” 馮至 《伍子胥》:“他們懷念着故鄉的景色、故鄉的神祇, 伍尚 要回到那裡去…… 子胥 卻要走到遠方。”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神祇”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詞義解釋

  1. 基本含義
    “神”指天神,“祇”指地神(讀音為qí,非zhī),合稱泛指神明或超自然存在。例如唐代李朝威《柳毅傳》中“神祇豈宰殺乎?”即用此意。

  2. 文化延伸
    在宗教和神話中,“神祇”被描述為超自然的最高存在,可主宰物質世界,但不同文化對其形象和職能的理解存在差異。


二、常見誤區


三、應用場景

多見于古籍、文學作品及宗教語境,如祭祀、神話傳說等場景,表示對天地神靈的敬稱。

正确寫法為“神祇”(shén qí),指天神地神,泛指神明,需避免與形近字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二

神祇的意思

《神祇》一詞用來指代神靈或神明的意思。在宗教信仰中,人們常常将神靈視為超越人類的存在,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和智慧,在世界運行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神祇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神祇》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礻”(示神)部,右邊是“示”(神的)部。根據漢字的數量,共有9個筆畫。

神祇的來源

《神祇》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例如《尚書》、《周禮》等。它是由古代人對神靈的崇拜和敬畏之情所創造的詞彙。

神祇的繁體

《神祇》的繁體字為「神祇」,字形與簡體字相同,隻是書寫筆畫稍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神祇」的字形可能會有所變化。例如,古籍中有時會将其寫作「神祇」或「神氣」。

神祇的例句

1.人們常常祈禱給神祇,希望能夠得到保佑和庇護。

2.在古代宮廷中,神祇的祭祀儀式非常莊嚴隆重。

神祇的組詞

1.神靈:指代其他形式的神明或神靈。

2.神話:傳說中的神靈故事或信仰體系。

神祇的近義詞

1.神靈:同樣指神明或神靈。

2.天神:特指掌管天空領域的神明。

神祇的反義詞

1.人類:指代普通人類無法具備的超自然存在。

2.惡魔:指代邪惡的、有害的超自然存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