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笃志。志向專一。《新唐書·李渤傳》:“ 渤 恥之,不肯仕,刻志於學。”《續資治通鑒·南宋理宗端平三年》:“ 了翁 刻志問學,幾四十年。”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宮夢弼》:“刻志下帷,三年中鄉選。乃躬齎白金往酬 劉媪 。”
刻志是一個複合詞,由“刻”與“志”組合而成。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刻”本義為雕刻,引申為“深刻、專注”之意;“志”指志向、志願,即内心的目标與追求。因此,“刻志”指以專注、堅定的态度銘記并踐行志向,強調精神層面的執着與行動上的持之以恒。
在古漢語語境中,“刻志”多用于描述治學或修身的态度。例如《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張衡)少善屬文,遊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刻志于天文曆算。”此處“刻志”體現為對學問的專精鑽研。現代漢語中,該詞可泛指對理想、事業的專注追求,如“刻志求學”“刻志報國”。
從詞性上看,“刻志”屬于動詞性短語,常與“于”“以”等介詞搭配,後接具體目标或領域。其近義詞包括“立志”“笃志”,反義詞則為“懈怠”“遊移”。需要注意的是,“刻志”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書面語或學術性文本,口語中更傾向于使用“刻苦努力”“堅定信念”等表達方式。
“刻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用例:
現代釋義:多用于描述人堅定心志、不為外物所動的狀态,常見于文學或曆史類文本。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學術或文學領域。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阿基米德長骛趁錢持斧翁馳魂奪魄褫衿催生符厝所耽嗜導迎打死虎董狐直筆飛将軍鳳凰銜書伏奏甘心瞑目高步雲衢高山狗幦故宮禾黍龜緺聒亂黃羲簡惰屐齒劫律草鏡台金華省谲誕絶後空前刊除懇懇悱悱巋峗驎駒龍扈漏巵冥黑涅石牉育漂沙皮庫破沮全活人情練達軟下疳三孔埽境山桂室婦屍鸠屬名斯纏泰上太微天台山通敏偷居無鄰誣訴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