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吊詭”。奇異,怪異;趨異。《莊子·齊物論》:“ 丘 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 陸德明 釋文:“弔,如字;又音的,至也;詭,異也。” 明 胡應麟 《詩薮·國朝上》:“上下千餘年間,豈乏索隱吊詭之徒,趨異厭常之輩。” 清 沉德潛 《說詩晬語》卷下:“ 王 李 既興,輔翼之者,病在沿襲雷同;攻擊之者,又病在飜新吊詭。”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而十九世紀末之重個人,則吊詭殊恒,尤不能與往者比論。”
"吊詭"是一個具有哲學和文學色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奇特、怪異、不合常理或自相矛盾的現象或言論。以下從詞典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與用法:
奇異怪誕
指事物或言論超出常規認知,帶有荒誕、離奇的色彩。
例:這種說法看似吊詭,卻暗含深意。
自相矛盾
強調邏輯上的悖論或矛盾性,常指向表面矛盾但内在可能合理的現象。
例:他提出的理論本身存在吊詭之處。
《莊子·齊物論》源頭
源自"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此處"吊詭"指夢境與現實的辯證關系,暗含對認知局限的反思(來源:《莊子譯注》,中華書局)。
古義演變
"吊"通"掉",有"動搖、颠倒"之意;"詭"指"奇異、欺詐"。二字組合後強化了颠覆常理的語義(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哲學語境
用于描述存在主義悖論(如"自由的枷鎖")或認知矛盾(如"知道越多越無知"),體現思辨深度(來源:《現代漢語哲學詞彙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
文學與社會批評
常見于諷刺社會現象中的荒誕性,如"富人抱怨稅收,窮人捍衛富人減稅"的階級吊詭(來源:《當代漢語社會學術語解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揭示人生虛實難辨的哲學困境)
"于浩歌狂熱之際中寒;于天上看見深淵。于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于無所希望中得救。"(展現命運與認知的吊詭性)
詞彙 | 核心差異 |
---|---|
荒誕 | 側重違反常理的荒謬感 |
悖論 | 強調邏輯自相矛盾 |
吊詭 | 兼具奇異性與矛盾性,含哲學深度 |
注: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及先秦典籍注疏,用例參考權威文學哲學著作。古籍原始文獻可查閱"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現代研究可參考"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ncpssd.org)。
“吊詭”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吊詭”原指奇異、怪異,強調事物或現象的非常态性。例如:“文詞弔詭”形容語言表達奇特。該詞由“吊”(本義為懸挂、慰問)與“詭”(怪異、欺詐)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極緻的異常”。
《莊子》中的起源
出自《莊子·齊物論》:“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莊子通過“莊周夢蝶”等寓言,表達對現實與夢境界限的質疑,此處的“吊詭”指邏輯上的悖論或自我矛盾的困局。
哲學延伸
在邏輯學中,“吊詭”對應西方術語“Paradox”(悖論),即看似合理卻導緻矛盾或反直覺的命題,如“說謊者悖論”。
文學與日常語境
台灣學界曾用“吊詭”翻譯“Paradox”,後逐漸傳入大陸,現多表示“怪異、不可思議”,例如:“吊詭的是,他的成功反而加劇了孤獨”。
語義擴展
除描述現象奇特外,亦可指矛盾或反邏輯的情境,如:“政策的初衷與結果形成吊詭”。
“吊詭”兼具“怪異”的表層義與“悖論”的深層義,其含義隨語境變化,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如需進一步探讨哲學内涵,可參考《莊子》及相關邏輯學著作。
安全闇俗班絲布八要熛炭逼抑草鬥怅悼長欷巢車朝珠赤胫辭邑蔥頭麤衣道德天尊獨雁豐澍公奉構抉怪險古典舞蹈故土沽譽釣名海叵羅好日頭黑郁後蹑荒悖回讬謹凜燎煙劉盧镂體毛崽子命案明晰撲剌剌芡粉潛玩七倒八歪斜親串清退啓釁茙葵杉槽漆斛生荒折戗守阍收敍疏源司事弢斂啕氣踏田器童蒙屯艱嗢咿委辭協力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