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 古錢币名。亦省稱“ 四銖 ”。 漢 币。《史記·平準書》:“至 孝文 時,莢錢益多,輕,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令民縱得自鑄錢。”
(2). 中國 古錢币名。亦省稱“ 四銖 ”。 南朝 宋 币。《宋書·文帝紀》:“﹝ 元嘉 七年十月﹞戊午,立錢署,鑄四銖錢。”《南史·顔竣傳》:“ 元嘉 中鑄四銖錢……及 孝武 即位,又鑄 孝建 四銖。”參見“ 半兩 ”。
四铢錢是中國古代兩種不同時期鑄造的銅币名稱,具體分為漢朝和南朝宋兩個階段:
背景與鑄造時間
漢文帝于公元前175年(前元五年)推行币制改革,廢除“莢錢”,改鑄四铢半兩,簡稱“四铢錢”或“漢半兩”。其錢文為“半兩”,但實際重量為四铢(約2.2-2.8克),直徑約2.4-2.6厘米,無内外廓,穿孔較小,錢文較規範。
曆史意義
這一改革順應了西漢初年的經濟需求,允許民間自主鑄錢,緩解了貨币短缺問題。四铢錢流通時間長達四十年,直至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被三铢錢取代。
鑄造背景
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設立錢署,首次鑄造四铢錢。後孝武帝即位後,又于孝建年間(454-456年)鑄造孝建四铢,錢文包含年號,但重量逐漸減輕,導緻貨币貶值。
經濟影響
南朝四铢錢的鑄造反映了當時政權對貨币體系的調整,但因減重和私鑄問題,最終加劇了經濟混亂。
“四铢錢”一詞在古籍中常省稱為“四铢”,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朝代。例如《史記·平準書》記載的為漢四铢,《宋書·文帝紀》則指南朝宋币。
如需更完整的錢币特征或曆史細節,可參考《史記》《宋書》等文獻或權威曆史資料。
《四铢錢》是一個成語,指的是非常少量的財物或者微不足道的價值。四铢錢在古代是一種貨币單位,由于數量非常少,因此成為用來形容極其微薄的財富的典故。
《四铢錢》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四”、“铢”和“錢”。
“四”是由一橫一豎兩筆組成的漢字,屬于“十”字的變體,意思是數值上的“四”。
“铢”是由金屬“金”和“朱”組成的,表示用金屬來制造貨币的含義,共有11畫。
“錢”是由“金”和“钅”組成的,表示貨币的意思,包含10畫。
《四铢錢》最早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中國的貨币制度。铢是一種古代用于權衡金屬的衡器,而铢錢則是指以铢為單位的貨币。古代的四铢錢是最小的面額,十個四铢錢合并為一貫錢。
《四铢錢》的繁體字為「四銖錢」,其中「銖」代替了「铢」,「錢」保持不變。繁體字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仍然有一定的應用和使用。
在古代,四铢錢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當時的「四」字在上部多加一橫,稱為「肆」。而「錢」字的「钅」在上部多加一橫,稱為「鈆」。所以古人會将四铢錢寫為「肆鈆」。
1. 這種飲料的價格可以說是四铢錢一大群。
2. 在他眼中,這個小問題隻不過是四铢錢。
3. 對于他這種大富豪來說,失去這點錢隻是四铢錢而已。
組詞:四兩撥千斤、微薄、貧困
近義詞:瑣碎、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反義詞:巨資、巨款、富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