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 古錢币名。亦省稱“ 四銖 ”。 漢 币。《史記·平準書》:“至 孝文 時,莢錢益多,輕,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令民縱得自鑄錢。”
(2). 中國 古錢币名。亦省稱“ 四銖 ”。 南朝 宋 币。《宋書·文帝紀》:“﹝ 元嘉 七年十月﹞戊午,立錢署,鑄四銖錢。”《南史·顔竣傳》:“ 元嘉 中鑄四銖錢……及 孝武 即位,又鑄 孝建 四銖。”參見“ 半兩 ”。
四铢錢是中國古代流通的銅鑄貨币,得名于其标準重量為四铢(1铢≈0.65克)。該錢币始鑄于西漢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史記·平準書》記載「乃更鑄四铢錢,其文為半兩」,其法定面值與實際重量相符,終結了秦代「半兩」錢名實不符的混亂狀況。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複鑄四铢錢,形制薄小,錢文仍保留篆書「四铢」字樣,成為南北朝時期的重要貨币形态。
從錢币學角度分析,四铢錢直徑約2.3-2.5厘米,穿孔1厘米,重量在2.4-2.8克之間波動,錢體多呈暗紅色。其鑄造采用平闆範豎式澆鑄法,錢文筆劃細挺,具有典型的漢篆風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文帝四铢錢實物,錢面平整無内外郭,背面光素無文。
該錢制的推行體現了古代貨币改革思想,《漢書·食貨志》評其「令民縱得自鑄錢」,反映了漢初寬松的貨币政策。但私鑄導緻後期出現「榆莢錢」等劣币,最終促使漢武帝建立五铢錢制度。南京六朝博物館藏南朝四铢錢則呈現邊緣磨損嚴重特征,印證了《宋書·顔竣傳》記載的貨币流通困境。
四铢錢是中國古代兩種不同時期鑄造的銅币名稱,具體分為漢朝和南朝宋兩個階段:
背景與鑄造時間
漢文帝于公元前175年(前元五年)推行币制改革,廢除“莢錢”,改鑄四铢半兩,簡稱“四铢錢”或“漢半兩”。其錢文為“半兩”,但實際重量為四铢(約2.2-2.8克),直徑約2.4-2.6厘米,無内外廓,穿孔較小,錢文較規範。
曆史意義
這一改革順應了西漢初年的經濟需求,允許民間自主鑄錢,緩解了貨币短缺問題。四铢錢流通時間長達四十年,直至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被三铢錢取代。
鑄造背景
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設立錢署,首次鑄造四铢錢。後孝武帝即位後,又于孝建年間(454-456年)鑄造孝建四铢,錢文包含年號,但重量逐漸減輕,導緻貨币貶值。
經濟影響
南朝四铢錢的鑄造反映了當時政權對貨币體系的調整,但因減重和私鑄問題,最終加劇了經濟混亂。
“四铢錢”一詞在古籍中常省稱為“四铢”,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朝代。例如《史記·平準書》記載的為漢四铢,《宋書·文帝紀》則指南朝宋币。
如需更完整的錢币特征或曆史細節,可參考《史記》《宋書》等文獻或權威曆史資料。
黯澹傲爾白糧敗盟班蘭八旗子弟飙迅賓烕敕條村夫野老誕肆倒失第賞東風第一枝東巡吠陀官馔醢醬駭眙寒毛卓豎厚德載物黃縢酒火鞭簡記膠水忌制卷甲銜枚康梁誇父匡率老妪能解眄睨末曲募兵那廂鳥迹排磕篇幅潑喇喇蒲且輕傷全軍覆滅人使山吹生殺與奪神儀詩冊收科雙生朔雪嗣歲搜揚歲破土混混駝蹄雞王公貴戚嵬峨僞史無適無莫陷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