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讨論。 唐 柳宗元 《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後題》:“故學者終日讨説答問,呻吟習復,應對進退,掬溜播灑,則罷憊而廢亂,故有‘息焉遊焉’之説。”一本作“ 讨論 ”。參見“ 讨論 ”。
“讨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多個文獻中均有記載,以下為詳細解釋:
“讨説”意為讨論或探讨,指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交流。例如,唐柳宗元在《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後題》中提到:“學者終日讨説答問,……則罷憊而廢亂”,此處“讨説”即指學者間的學術讨論。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柳宗元的著作。文中描述學者因過度讨論而導緻疲憊,側面反映“讨説”的強度與深度。部分版本将“讨説”寫作“讨論”,二者在古漢語中可互通。
現代漢語中,“讨説”已較少使用,但其衍生詞“讨說法”較為常見,表示要求解釋或解決争議(如提到的案例)。
在成語用法中,“讨説”發音為tǎo shuō,可表示争辯、辯駁,強調言辭交鋒的意味。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語境,現代漢語中罕見。
“讨説”的核心含義為“讨論”,兼具學術探讨與辯駁的雙重色彩。其古代用法多與文獻研究相關,現代則演變為更口語化的表達。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詞典》或唐代文學研究資料。
讨説(tǎo shu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通過言談交流來探讨和讨論某個主題或問題。
讨説的拆分部首是言(yán)和言(yán),筆畫數為13。
讨説一詞來源于現代漢語,是由簡化字彙編過程中衍生出來的。”説”是“說”的意思。“讨”意為旁人交談或以言語,二者合在一起就是讨説了。
在繁體字中,《讨説》可以寫作《討説》。
在古時候,讨説這個詞可能有不同的寫法。例如在《康熙字典》中,讨説可以寫作“討說”、“討説”或者“討說”等。
1. 我們明天在會議上要讨説這個問題。
2. 學生們踴躍發言,積極參與讨説活動。
組詞:言談(yántán)、言語(yányǔ)、交流(jiāoliú)。
近義詞:讨論、議論、探讨。
反義詞:閉口、沉默、不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