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畫表現物體脈理、陰陽向背的一種畫法。畫山石平行裂痕的多用此法。形似折疊帶子,故名。參閱 清 錢杜 《松壺畫憶》、 清 方薰 《山靜居論畫·皴法》。
關于“折帶皴”的詳細解釋如下:
折帶皴是中國山水畫中表現山石紋理、陰陽向背的傳統技法之一,其名稱源自用筆形态——線條方折如折疊的帶子。該技法由元代畫家倪瓒(號雲林子)獨創,并成為其标志性風格。
倪瓒将折帶皴運用于太湖流域的平遠山水,開創了元代文人畫“逸品”風格。後世畫家如沈周、弘仁等均受其影響,該技法至今仍被用于表現特定地質結構的山石。
欲深入了解可查閱清代錢杜《松壺畫憶》和方薰《山靜居論畫·皴法》等典籍(來源:)。
折帶皴是由中國漢字組成的一個詞語,它有着豐富的意義和曆史背景。下面将對該詞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折帶皴由部首折、帶和皮組成。其拆分部首為折,表示與折線有關的意義;帶,表示與帶子有關的意義;皮,表示與皮膚有關的意義。筆畫上,折帶皴總共有13畫。
折帶皴這個詞語最初來源于中國文化和藝術領域。它是一種特殊的繪畫技法,常用于山水畫和國畫中,通過使用特定的筆觸和畫法來描繪山、石、牆等物體的紋理和質感,以增加畫面的藝術效果。
在繁體字中,折帶皴通常寫作「摺帶皴」。
在古代,《康熙字典》記錄的寫法是「摺帶皴」。不同時期和地域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義基本保持不變。
1. 他的山水畫運用了獨特的折帶皴技法,給人一種恢弘壯麗的感覺。
2. 這幅國畫的折帶皴非常細膩,展示出作者的高超技藝。
組詞:折痕、帶鈎、皮革
近義詞:折痕、皺褶、褶皺
反義詞:平滑、光滑
以上是關于折帶皴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相關介紹。折帶皴作為一種繪畫技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為山水畫和國畫增添了豐富的紋理和質感。【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