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衰政 ”。視土地之差等以征稅。政,通“ 征 ”。《國語·齊語》:“相地而衰征,則6*民不移。” 韋昭 注:“衰,差也。視土地之美惡,及所生出,以差征賦之輕重也。”《荀子·王制》:“相地而衰政,理道之遠近而緻貢。” 章炳麟 《訄書·定版籍》:“凡土,民有者無得曠,其非歲月所能受者,程以三年,歲輸其稅什二,視其物色而衰征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衰征漢語 快速查詢。
“衰征”是中國古代稅收制度中的一個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衰征”指根據土地質量差異或産出能力分等級征稅,核心在于等差賦稅。其中:
因此,該詞強調依據土地貧瘠程度、地理位置等因素,制定差異化的稅收标準,避免統一稅率導緻稅負不均。
起源與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國語·齊語》:“相地而衰征,則民不移。”韋昭注:“視土地之美惡及所生出,以差征賦之輕重。” 意為根據土地優劣調整稅賦,以穩定民心。
制度特點
後世影響
此制度被《荀子·王制》沿用(稱“衰政”),并在章炳麟《訄書·定版籍》中被進一步闡釋為“視物色而衰征之”,體現了古代資源分配與稅收調節的智慧。
“衰征”是中國早期土地稅制的代表,通過差異化征稅平衡社會資源分配。其核心理念與現代稅收的“量能課稅”原則有一定相通之處。
《衰征》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衰弱的迹象或預示。它可以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狀态進入了衰退或衰弱的階段。
《衰征》是由“衤”和“征”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衤”是“衣”的衍字形,表示與衣服有關的事物,它是該漢字的左邊部分;“征”是一個獨體字,表示事物的迹象、預示,它是該漢字的右邊部分。
根據筆畫,該漢字“衰”共有十一畫,“征”共有八畫。
《衰征》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通過觀察事物的迹象和征兆來預測未來的發展和變化。因此,“衰征”被用來形容衰退或衰弱的迹象。
《衰徵》是繁體字的寫法,與簡體字《衰征》意思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上有所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差異。根據古時候的寫法,《衰征》的漢字可以分别寫成“衰病”和“徵兆”的組合形式,以及“衰貌”和“徴蹇”的組合形式。這些寫法在古代文獻或書籍中仍可找到。
1. 他臉上的蒼白和消瘦是衰征的明确指示。
2. 這座建築物已經年久失修,牆體上的裂痕是建築物即将倒塌的衰征。
3. 經濟數據的下滑是經濟衰退的徵兆。
1. 衰敗:表示衰退、垮台。
2. 衰落:表示衰弱、降低。
3. 征兆:表示迹象、預示。
4. 征象:表示迹象、表征。
1. 衰退:表示衰弱、衰退。
2. 衰敗:表示衰落、失勢。
3. 徵候:表示迹象、征兆。
1. 興盛:表示興旺、繁榮的狀态,與衰征相反。
2. 發達:表示進步、完善的狀态,與衰征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