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毀車輪。謂路有艱險。 北齊 劉晝 《新論·薦賢》:“車摧輪,則無以行;舟無檝,則無以濟。” 唐 李德裕 《置孟州敕旨》:“蓋以河有造舟之危,山有摧輪之險,左右機軸,表裡金湯,既當形勝之地,實為要害之郡。” 宋 陸遊 《春晚風雨中作》詩:“樂事清宵當秉燭,畏途平地有摧輪。”
“摧輪”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字面意義為“摧毀車輪”,指道路艱險導緻車輛難以行進。例如唐代李德裕在奏折中提到的“山有摧輪之險”,即形容山路險峻阻礙交通。
二、比喻延伸
常引申為使敵方行動受阻或破壞其計劃,如軍事策略中切斷後勤補給線。成語詞典中強調其比喻性,即通過關鍵性破壞讓對方無法實施行動。
三、文學應用
在詩詞中多用于渲染環境艱險或人生困境。例如:
四、字詞解析
總結
該詞兼具具體場景描述(自然險阻)與抽象策略意義(阻礙對手),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更多文獻用例,可參考《漢語詞典》相關條目。
《摧輪》指的是摧毀或破壞車輪。它由兩個漢字組成,象形字的外形與含義有關。其中,第一個字“摧”是個由手在上方、木在下方的形象,表現了用手摧毀物體的動作。
而第二個字“輪”是由“車”和“侖”兩個部分組成。它們分别代表了車輛和轉動。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車輪的含義。
《摧輪》的第一個字“摧”包含兩個部首,左邊的是“手”,表示動作的主體,右邊的是“木”,表示摧毀的對象。
《摧輪》的第二個字“輪”包含兩個部首,左邊的是“車”,表示主體的形狀,右邊的是“侖”,表示車輪的旋轉狀态。整個字共有12畫。
《摧輪》一詞是現代漢語詞彙。它的出現主要源于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災害中車輛毀損等場景。
在繁體字中, 《摧輪》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沒有明顯區别。
古代漢字寫法中的《摧輪》可以通過小篆字體來參考。小篆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字形式,它采用更加簡潔的線條和結構來書寫漢字。《摧輪》在小篆字體中的樣子略有不同,但整體意思與現代漢字相似。
1. 車禍中,撞擊造成的摧輪,使得車輛失去控制。
2. 自然災害中,被巨石砸中的車輛受到摧輪的損害。
組詞:毀壞、損毀、破壞、破損
近義詞:摧毀、破壞、毀壞、損壞
反義詞:修複、修理、維修、恢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