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栗;恐懼。《西京雜記》卷一:“﹝ 昭陽殿 ﹞椽桷皆刻作龍蛇,縈繞其間,麟甲分明,見者莫不兢慄。”《太平廣記》卷三四八引《博異記·李全質》:“本性無懼水,紫衣屢有應,故兢慄之轉切也。”
“兢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兢栗”指因恐懼或緊張而産生的戰栗狀态,常見于形容人在面對威嚴、危險時的生理和心理反應。例如:
該詞兼具“謹慎”與“恐懼”雙重情感,常用于古籍中描繪人物因敬畏自然、神祇或權貴而産生的身心震顫。需注意,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文言文或文學性較強的語境中。
參考資料:綜合《漢典》對“兢”的釋義及古籍用例。
兢栗(jīng lì)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害怕、戰栗的樣子,形容人或物處于恐懼、驚慌狀态。在中文中常常用來形容人的神态或行為。
這個詞的部首是木字旁,表示與木相關的意思。它由8個筆畫組成。
《兢栗》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詩經》中的《頌南山》篇。在這篇詩中有一句:“肅肅兮其若冰霜,維揚其冱兮伊何望。”其中“維揚其冱兮”即為“兢栗”的意思。後來,這個詞逐漸成為了表示害怕、戰栗的通用詞語。
在繁體字中,兢栗的寫法為兢慄。
在古時候,兢栗的寫法為「諸栗」。其中「諸」為其古體字,相當于今天的「兢」。
1. 他聽到那個聲音後,下意識地兢栗了一下。
2. 看到那隻巨大的蜘蛛,她不由得兢栗起來。
兢兢業業、戰栗、驚慌、惴惴不安、發抖等。
害怕、恐懼、戰戰兢兢、戰栗不安等。
鎮靜、沉着、泰然等。
【别人正在浏覽】